還記得十年前第一次買房,我傻傻地衝動簽約,選了個高樓層的單位,結果每月房貸壓得喘不過氣。後來才發現,光是樓層選擇就能省下好幾十萬。這幾年,我換過三間房,從台北到高雄,累積不少血淚教訓。今天,就來聊聊怎麼靠挑對樓層,把錢牢牢留在口袋裡。
很多人以為高樓層視野開闊,住起來風光,但價格往往貴得離譜。像台北精華區,每高一層樓,總價可能多個五到十趴。我曾在信義區看過一棟大樓,同樣坪數,八樓比三樓貴了快一百萬。可別小看這差價,省下來能付裝潢費或當頭期款。關鍵在於避開熱門數字,比如華人愛的八樓或九樓,開發商常把這些當賣點抬高價。不如選四樓或五樓,價格實惠,還能用風水禁忌當談判籌碼,跟建商砍價。
低樓層其實是隱藏寶藏,尤其對預算緊的人。我住過二樓的老公寓,雖然一開始擔心噪音,但實際入住後發現,只要避開大馬路邊,反而安靜得多。省下的錢不只房價,還有後續開銷。比如電梯費分攤,高樓層每月多繳幾百塊;夏天冷氣電費,低樓層受樹蔭遮蔽,能少開幾小時。更別說維修成本,萬一電梯故障,爬樓梯也輕鬆。記得有次颱風來,朋友住頂樓窗戶漏水,修繕花了十幾萬,我住三樓的房完全沒事。
採光和通風是另一個省錢重點。別迷信高樓一定明亮,我曾租過二十幾樓的套房,西曬熱得像烤箱,冷氣狂轉電費爆表。反觀選中低樓層,像五到七樓,搭配朝南戶型,冬暖夏涼。看房時,我習慣挑陰天去,實際感受光線變化。如果樓間距夠寬,低樓層照樣陽光滿室。通風也一樣,高樓風大但吵雜,中樓層氣流穩定,省了空調和除濕機的錢。這些細節累積起來,一年能摳出上萬元。
談判時機很重要。建案開賣初期,銷售員急著衝業績,這時鎖定冷門樓層,比如帶四的樓號或二樓,議價空間更大。我上次買房,就專攻四樓單位,直接砍價一成五,理由是「數字不吉利」,對方怕滯銷立刻讓步。另外,留意市場趨勢,像近年少子化,高樓層需求降溫,趁機撿便宜。當然,別忘了考量轉手性,選個均衡點,像社區中間樓層,未來脫手快,溢價空間小,但長期看省心省錢。
買房是人生大事,與其跟風追高,不如靜下心盤算。省下的錢,夠你多趟旅行或投資未來。下次看屋前,先問自己:真的需要那無敵景觀嗎?或許腳踏實地的選擇,才是真正智慧。
這篇超實用!我正猶豫要買高樓還是低樓,看完立刻決定選五樓,省下錢來裝潢廚房。
低樓層噪音問題嚴重嗎?我住台北鬧區,怕選二樓會被車聲吵死,有推薦的隔音方法嗎?
文中提到避開熱門樓層,但老社區的頂樓通常便宜,漏水風險值得冒險嗎?求經驗分享。
感謝分享,學到用風水砍價這招。不過新大樓的四樓價格也不低,怎麼談判更有效?
通風那段超有感!之前住高樓電費嚇死人,看來中樓層是平衡點,馬上轉給家人參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