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在耳邊盤旋,我盯著轉盤上越來越少的行李,手心開始冒汗。那次在東京成田機場的深夜,當傳送帶徹底停止轉動時,我才真正理解什麼叫「旅行保」不是選修課,而是生存必修。隔壁一對老夫婦茫然失措的樣子,至今刻在我腦海裡——他們沒買任何保險,連換洗衣物都得自掏腰包臨時買。折騰老半天,最後是信用卡附贈的旅遊不便險派上用場,賠了我延誤六小時的日幣兩萬円,還cover了那晚臨時買的UNIQLO內衣褲。
很多人以為旅行保就是「醫療賠償」,這觀念淺得讓人心驚。上個月朋友在冰島自駕,租車公司底盤保險有自負額條款,碎石路刮傷油底殼,當場刷掉他信用卡快八萬台幣。真正的旅行保,是張隱形安全網,從你踏出家門那刻就開始運作:它包航班取消讓你住進機場酒店、包海外突發疾病直升機後送(別懷疑,在阿爾卑斯山滑雪摔斷腿就知道多重要)、甚至包護照被偷的緊急辦證費用。曾在羅馬被扒走整個包,當地警局報案單就是保險公司火速核發旅行支票的鑰匙。
省錢的魔鬼藏在「重疊理賠」的細節裡。那次北海道暴雪導致航班延誤12小時,我同時啟動信用卡附贈的班機延誤險(定額理賠)與另行加購的旅遊綜合險(實報實銷餐飲住宿),最後拿回來的錢竟比實際支出多三成。祕訣在於保留所有單據——連在機場買的充電線收據都別丟,保險條款裡「旅程中產生的必要消費」定義比你想像寬鬆。
買保險最忌諱「閉眼簽約」。在土耳其棉花堡摔傷那次,診所問我有沒有「直付服務」,才發現多數保險要你先墊錢回國再報銷。後來改挑有國際醫療網絡的保單,在清邁食物中毒送醫,保險公司直接和醫院結帳,不用掏半毛現金。更血淚的教訓是「活動除外條款」——在紐西蘭玩噴射快艇前,導遊輕描淡寫說「這算危險活動哦」,嚇得我狂奔回旅館翻電子保單,果然看到「水上摩托車除外」六個小字,臨時加保的錢夠吃三隻龍蝦了。
現在我養成詭異習慣:出發前把保單印在防水紙上,和護照貼身放。去年在秘魯庫斯科高山症發作,意識模糊時還能指著保單上的緊急救援電話號碼,旅館老闆立刻幫我聯繫SOS International,三小時內氧氣瓶就送到房間。那張染著可樂漬的紙,比任何紀念品都珍貴——它讓我知道最糟的情況裡,仍有雙看不見的手托著你。
旅行終究是場未知的冒險,但聰明人的冒險從不裸奔上路。當你在巴黎左岸咖啡館弄丟裝著歐元的錢包,或在阿拉斯加郵輪上急性盲腸炎發作,才會懂那幾百塊保費買的不是賠償數字,而是在異國他鄉絕望時刻,有人對你說:「別怕,我們處理。」
評論:
看完背脊發涼我下週飛沖繩只刷了機票附贈的保險,現在立刻去加保!上次在首爾地鐵扭傷腳,光復健就自費兩萬多
想問版主有推薦可保潛水的方案嗎?我在墾丁後壁湖看到保單寫「潛水深度超過18米不賠」,但初學者根本不會潛那麼深啊
真實經歷+1!去年在德國火車罷工滯留法蘭克福,靠旅遊不便險住進萬豪酒店還領了三餐補助,理賠金夠買雙Rimowa
條款陷阱那段超中肯!我在越南峴港玩拖曳傘,回國才發現保險公司把「空中活動」全列除外項目,八千塊醫藥費自己吞了
請問信用卡附帶的保險跟另外買的差在哪?我富貴卡號稱有五千萬旅平險,但朋友說實賠金額常打折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