機場大廳的廣播機械地重複著航班延誤通知,我看著玻璃窗外灰濛濛的天空,身旁一對年輕情侶正焦躁地翻找手機訂單。「保險我們到底有沒有買行李延誤?」女生聲音透著懊惱。這畫面太熟悉了,想起三年前在曼谷暴雨夜,我的行李在轉盤上空等了三天,最後靠著保單裡那行「旅程延誤津貼」才沒讓整趟旅行泡湯。
選旅遊險不是比價就好。去年朋友在北海道滑雪摔裂膝蓋,以為刷了頂級信用卡附贈的保險萬無一失,結果理賠時才發現醫療運送額度根本不夠支付直升機費用,最後自掏腰包貼了十幾萬。血淋淋的教訓告訴我:保障內容比保費數字重要一百倍。
真正有用的旅遊險,至少要扛得住四把刀:醫療、財務、責任、意外。醫療這塊最怕額度虛胖,有些方案寫著「千萬醫療保障」,細看條款才發現門診每次限額三千,在東京銀座診所打支破傷風就快見底。我現在都直接翻到條款最後的「除外責任」,看是否包含高山症、潛水意外這些常見風險,魔鬼永遠藏在這些細節裡。
財務保障常被低估。上個月在巴塞隆納地鐵,親眼目睹扒手剪斷遊客的隨身腰包。好的旅遊險得包含「信用卡盜用保障」,畢竟現在歹徒偷錢包不是為了裡面的現金,而是綁定的支付工具。現金失竊理賠也別只看總額,要確認「單次事件限額」,別等到整疊歐元被摸走才發現理賠上限只有兩萬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是「第三人責任險」。在京都老舖試穿和服時,我朋友轉身碰倒江戶時期的陶瓶,店家開出六十萬日幣賠償金。當時若沒投保包含財損責任的旅遊險,恐怕得留在店裡刷三年碗盤。現在我挑方案時,會特別注意責任險是否涵蓋「財物損毀」與「人身傷害」雙重保障。
特殊行程需要特製盔甲。去秘魯爬馬丘比丘前,我比了七家保險,最後選中涵蓋「海拔3000公尺以上急性病症」的專案,果然在庫斯科高原用上氧氣筒費用理賠。玩沖繩潛水則要確認保單有「減壓艙治療給付」,這筆費用動輒數十萬,沒保障等於拿命開玩笑。
別被「全程保障」四個字騙了。有些廉航聯名保險看似便宜,仔細看條款才發現「航班取消」僅限機械故障,遇到罷工或天災就不理賠。我習慣在付款頁面截圖保障範圍,曾經在東京遇上颱風滯留,靠著截圖證明當初網頁載明「天災致延誤可理賠」,硬是讓保險公司認帳三天的住宿費。
買保險的時機點是門學問。去年訂瑞士火車之旅,提前半年買保險,結果出發前兩個月摔車骨折被迫取消。幸好當初選的方案包含「出發前取消條款」,否則上萬元的預付車票全成泡影。現在我都確認付款後立刻投保,尤其當行程包含不可退費的預訂項目時。
真正救過我的是那些冷門條款。在冰島自駕遇上暴風雪,擋風玻璃被碎石砸出蛛網裂痕,租車公司開出天價維修單。當時保單裡「租車自負額補償」項目,幫我吞下那筆相當於半月薪水的費用。從此我養成習慣,把保單PDF存入手機加密檔案夾,事故當下立刻拍下現場照片,這些都是日後理賠的黃金證據。
旅遊險不是萬靈丹,但絕對是遠行的膽量。當你在異鄉深夜診所裡捏著高額收據,在行李轉盤前等到最後一件都不是你的箱子,在租車櫃檯面對職員嚴肅的賠償清單時——那張薄薄的電子保單,會成為你繼續擁抱世界的勇氣。
評論:
看完立刻翻出去年保單,才發現醫療分項限額低得嚇人!想問版主有推薦涵蓋牙痛緊急處理的方案嗎?上回在舊金山根管治療差點破產
帶七十歲父母出遊怎麼選?老人家有慢性病但控制良好,很多保險看到高齡就直接拒保,難道只能賭運氣?
條款裡「危險活動除外」定義好模糊,像在威尼斯划貢多拉算不算?我朋友划獨木舟翻船就被拒賠了
信用卡附贈的旅遊險真這麼不堪?我出國十幾年都靠白金卡保障,所以實際理賠會卡很多關卡嗎?
被第三人責任險那段驚醒!下個月要去捷克住百年木屋民宿,馬上加了這條保障,摔壞古董椅子可不是開玩笑的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