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收到信用卡帳單,我都會盯著那個「最低還款額」的數字發呆。記得剛出社會時,第一張信用卡讓我興奮不已,以為只要付個幾千塊就能輕鬆過關,結果幾個月後,利息像雪球一樣滾大,差點壓垮我的財務。那時我才真正搞懂,最低還款額根本不是銀行給的優惠,而是個隱形的陷阱。它聽起來像救命稻草,實際上卻是債務深淵的入口。
什麼叫最低還款額?簡單說,就是銀行要求你每月至少還的錢,通常是總欠款的1%到5%,加上一些固定費用。舉個例子,如果你刷了10萬台幣,帳單可能寫最低還款額2,000元。聽起來很人性化吧?但這裡頭藏著魔鬼細節:你沒還的部分,利息就從消費那天開始算,年利率動輒15%以上,而且是以複利計算。我曾經懶得算,只還最低額,結果半年後發現,原本的欠款沒減少,反而多出一大筆利息,那種感覺就像在流沙裡掙扎,越動沉得越快。
信用卡還款規則不是隨便定的。台灣多數銀行遵循金管會的規範,最低還款額必須明確標示,但實務上,每家銀行算法不同。有的用階梯式,欠越多百分比越低;有的加收手續費或違約金。重點是,只要你沒全額還清,循環利息就啟動了,這玩意兒比高利貸還狠。我遇過朋友因為失業,連續幾個月只還最低額,結果信用報告上出現遲繳紀錄,後來想辦房貸直接被拒。信用評分一旦受損,不是一兩年能挽回的,它影響你未來借錢、租屋甚至找工作。
長期只還最低額的影響,不只是錢包失血。心理壓力更大,每月的帳單變成惡夢,利息吃掉薪水,讓你陷入「還債循環」。我學到教訓後,開始研究全額還款的好處:省下利息錢能拿去投資或儲蓄,十年下來差額可能夠買輛車。更別提信用評分穩穩維持,銀行反而主動給更好條件。現在我都設定自動扣款全額,生活輕鬆多了。如果你正卡在這個泥沼,試著從下個月開始多還一點,哪怕只多幾百塊,累積起來就是翻身的第一步。
金融工具不是敵人,關鍵在怎麼用。最低還款額設計的本意是給緊急緩衝,但絕不能當常態。我的經驗是,養成記帳習慣,用app追蹤消費,設定還款提醒。別讓一時的方便,毀了長遠的財務健康。這條路我走過,現在分享出來,希望你不必重蹈覆轍。
評論:
如果只還最低額,信用評分大概多久會掉?我最近失業,怕影響以後貸款。
這篇寫得太真實了!我上個月只還最低額,結果利息暴增,現在後悔死了。
請問最低還款額的百分比怎麼算?不同銀行差很多嗎?
有沒有推薦的記帳app能避免這種陷阱?
謝謝分享,學到複利的可怕,決定從今天開始全額還款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