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陣雨敲打著咖啡館的窗戶,看著對桌朋友阿明盯著手機螢幕皺眉,手指焦慮地滑動。湊近一瞧,螢幕上是信用卡帳單明細,目光死死鎖在「最低應繳金額」那個數字上。「只要繳這個就沒問題了吧?」他喃喃自語,像在問我,又像在說服自己。這個場景,你我大概都不陌生。最低還款額(Minimum Payment),那看似友善的逃生門,背後藏著多少我們沒細看的金融陷阱?
最低還款額絕非銀行給你的優惠,而是精算後的財務枷鎖。它通常只占當期總欠款的 2% 到 5%,外加一點利息和費用,看起來輕鬆無比。但魔鬼就在「循環利息」裡。當你只繳最低額,剩下的未還款項立刻開始累積「以日計息」的高昂循環利率,台灣普遍落在 5% 到 15% 之間。更可怕的是,下個月起,連同新產生的利息,都會一起被納入本金計算利息,利滾利的雪球就這麼無聲無息地滾起來。
想像一下,你刷了 10 萬台幣買了台筆電,心想每月只繳最低 2,000 元很輕鬆。以年利率 15% 計算,若持續只繳最低,你需要超過 19 年 才能還清,期間支付的利息總額會超過 11 萬,比筆電本身還貴!這不是危言聳聽,是複利數學冷酷的現實。銀行最愛這種「模範客戶」,長期穩定地貢獻驚人利息。
那怎麼辦?難道不能碰最低還款額嗎?關鍵在「策略性使用」與「絕對清醒」。它唯一合理的用途,是當你面臨短期、突發的現金流困境時,作為一到兩個月的緊急緩衝,讓你有喘息空間去籌措資金。但這絕非長久之計,更不是「正常」的還款方式。使用當下,你必須像碰到滾水般立刻警覺:這是危機訊號!立刻檢視開支、籌錢、或尋求債務整合方案。
與其依賴最低還款額,不如掌握這些真正有用的還款策略:「全額繳清」永遠是王道,免利息才是真省錢。若真有較大筆欠款,「目標明確擊破法」 更有效——鎖定利率最高的那張卡,用盡全力每月多還一點本金,其他卡至少繳足最低。當高利率債務清掉,壓力瞬間減半。別小看每月多擠出的三、五千元,長期下來能省下數萬甚至數十萬利息。同時,立刻停掉非必要刷卡,改用現金或簽帳金融卡消費,避免債務繼續擴大。
心理戰也很重要。把「只繳最低」這件事,想像成在跟未來的自己搶錢。今天少繳的一萬塊本金,幾個月後會膨脹成你必須多付出的血汗錢。這種「延遲的痛苦」往往被低估。試著把信用卡帳單當成急診室的病危通知——最低還款額只是暫時打點滴,不徹底治療(清償本金),病情(債務)只會惡化。
台灣人常說「無債一身輕」。信用卡是工具,用得好便利無窮;但最低還款額這把雙面刃,稍有不慎就會割傷自己。下次看到帳單上那行誘人的小數字,先深吸一口氣,拿起計算機認真按一按,看清五年、十年後它真正的代價。你的財務自由,往往就始於對「最低還款額」說不的那一刻。記住,銀行不會提醒你利滾利的可怕,只有自己能當自己的財務守門員。
評論:
看完背脊發涼原來我過去兩年都在幫銀行打工!馬上把這篇轉給那個只繳最低還很得意的同事,希望他醒醒。
請問如果已經陷在循環利息裡,除了咬牙多還,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降低利率嗎?跟銀行談有用嗎?
「利滾利」那段例子超震撼!以前只知道不好,沒想到實際數字這麼恐怖,真的該把信用卡剪了嗎?
實用推!但好奇如果真的很緊急,短期用最低撐住,大概抓幾個月內要還清才不會被利息吃掉?
作者是不是待過銀行啊?把陷阱講得好透徹。最後心理戰比喻超貼切,根本在跟未來的自己對賭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