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月底,看著薪水單上那筆數字,心裡總會浮現一絲焦慮。月入兩萬新台幣,在台北這樣的大城市,房租水電一扣,剩下的錢買個便當都覺得奢侈,更別說還要面對稅務這檔事。記得去年第一次報稅時,我搞不懂那些免稅額、扣除項,結果多繳了好幾千塊,事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省錢門道可走。
台灣的所得稅制度,說穿了就是累進稅率,年收入高低決定稅負輕重。月入兩萬,換算成年收約二十四萬,乍看好像不多,但單身族免稅額加上標準扣除額,總共能扣掉大約二十萬左右。也就是說,剩下的四萬塊才要課稅,稅率從最低的百分之五起跳。聽起來不嚇人,但如果你沒善用那些隱藏的扣除項目,比如醫療支出、教育費用或公益捐款,一年下來可能白白多繳幾千元。舉個例子,我去年因為動了個小手術,醫療收據全留著,報稅時扣掉一萬五,稅金直接少繳七百多塊,這些小錢累積起來,夠吃好幾頓大餐。
省錢不是靠運氣,而是得懂遊戲規則。第一步,養成習慣收集所有單據:看醫生的收據、孩子的學費證明、甚至捐款給慈善機構的收據,通通別丟。這些都能在報稅時列舉扣除,比標準扣除額更划算。像我有次捐了兩千塊給流浪動物團體,結果扣稅省了三百元,等於實際只花一千七做善事。再來,投資也能幫你節稅,台灣的勞工退休金自提部分,或是買些儲蓄型保險,這些錢不僅能累積資產,報稅時還能從所得中扣除。我試過每月提撥一千塊到勞退帳戶,一年下來少繳稅金五百多,等於政府幫你存錢。
實務操作上,別等到五月報稅季才手忙腳亂。現在國稅局的線上系統超方便,年初就該登入查詢所得資料,預估稅額。如果發現可能要繳稅,早點規劃分期或調整薪資扣繳,避免一次大出血。我習慣用APP記錄每月支出,分類好醫療、教育等項目,報稅時五分鐘就搞定。萬一搞不懂,別硬撐,花點小錢找會計師諮詢,他們往往能挖出你忽略的扣除點,省下的稅金絕對值回票價。記住,合法節稅是權利,不是偷雞摸狗,心安理得最重要。
生活已經夠緊繃了,稅務這關卡,用對方法就能輕鬆跨越。別讓無知害你口袋破洞,從今天開始,把這些技巧融入日常,你會發現兩萬塊也能過得有餘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