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著暴雨,台北101在灰濛濛的天色裡只剩模糊輪廓。我坐在敦化南路的咖啡廳,盯著筆電螢幕上跳動的紅綠數字,手指懸在滑鼠鍵上遲遲不敢按下去。旁邊一桌兩個穿著西裝的男士正熱烈討論著「台指期結算」,語氣裡夾雜著興奮與懊惱。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,原來「期貨指數」這東西,離普通人的生活這麼近,又這麼遠。
期貨指數,簡稱期指,說穿了就是一場關於「未來」的賭局。不過賭的不是骰子點數,而是大盤指數未來的樣貌。想像一下,你覺得下個月台北的平均氣溫會比現在高,於是跟氣象站簽了張合約,約定用現在的價格「鎖定」未來的氣溫指數。如果下個月真的變熱,你就能賺到這中間的溫差——這就是期指最核心的邏輯,只是我們賭的是加權指數、道瓊指數或那斯達克指數的漲跌。
很多人以為期指是專屬法人巨鱷的遊戲場,其實菜籃族也能進場。它最迷人的地方在於「槓桿」—— 你不需要準備買進整桶股票的大把鈔票,只需繳一筆「保證金」當押金,就能操作價值數倍、甚至數十倍的契約。就像用小小的鑰匙,去轉動一扇藏著龐大機會的門。但這把鑰匙很鋒利,用得好開金庫,用不好割傷手。2015年8月24日台指期開盤暴跌超過500點,多少沒繫安全帶的投資人直接被抬出場,那畫面我至今想起仍心頭一緊。
玩期指得懂它的「暗號」。什麼是「結算日」?就是合約到期的日子,這天你的帳面盈虧會變成真金白銀。什麼是「基差」?簡單說就是期貨價格和現貨指數之間的落差,像預報氣溫和實際溫度的誤差。基差收斂時常是短線客的狩獵時刻。至於「未平倉量」,就像賭桌上堆疊的籌碼總數,籌碼堆得越高,代表大戶們壓注的力道越猛,方向往往更明確。
講策略太沉重,不如說說我繳過學費換來的路數。短線當沖像衝浪,看準五分鐘K線的波浪起伏,破前高買進,破前低放空,嚴格設好停損點,賺根甘蔗尾就走。波段操作則像釣魚,看月線趨勢掛好餌——當指數站穩月線,外資期貨多單超過萬口,就像魚群開始聚集,這時順勢做多,耐心等大魚上鉤。2020年3月疫情崩盤後,台指期從8,500點一路漲到萬八,就是典型的大波段行情,咬住趨勢的人賺到整條魚身。
新手最常栽在「凹單」和「過度交易」。我見過有人看錯方向,明明跌破季線該停損,卻拼命加碼空單想攤平,結果被連續三根紅K棒打到斷頭。保證金不是成本,是押在賭桌上的籌碼,輸光就該下桌,不是回家拿房契再押。另一種是手癢症,早盤賺五千覺得不夠,下午硬要再進場,結果把獲利吐光還倒賠。期指市場永遠開門,不必急著把子彈打完。
夜盤時段更是吃人不吐骨頭。流動性低得像深夜便利店的客人,常常一個大單就把指數瞬間打飛幾十點。去年有位朋友在美股開盤前搶進台指夜盤多單,結果碰上特斯拉財報暴雷,納斯達克期指跳水,他的部位十分鐘內被追繳,隔天醒來帳戶少了一台國產車。沒有全天盯盤的體力,別輕易挑戰夜盤的修羅場。
說到底,期指是面照妖鏡。它放大技術分析的訊號,也放大你性格的弱點——貪婪、恐懼、猶豫、自大。我在這裡賺過三個月翻倍的狂喜,也嘗過一夜蒸發百萬的苦澀。它教會我最重要的事是:永遠用閒錢交易,下單前先想好退場位置,還有,當市場陷入瘋狂時,記得關掉螢幕去散步。畢竟指數會輪迴,但爆掉的帳戶不會自己重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