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三年前,我在東京租屋時,房東突然漲租,逼得我不得不考慮買房。那時利率低到1.5%,簡直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但申請過程卻跌跌撞撞,差點被隱藏費用坑慘。後來搬到台北工作,又經歷了一次房貸申請,才發現東亞地區的低利率環境,根本是雙面刃——誘人卻暗藏玄機。如果你正盯著那些超低數字心動,別急著簽約,先聽我聊聊這條路怎麼走才穩。
東亞為什麼利率這麼低?說穿了,是經濟的無奈。日本從泡沫破滅後,銀行拼命放水刺激消費,台灣則受全球影響,央行壓低利率避免通縮。結果呢?房貸市場競爭白熱化,銀行搶著用優惠吸引客戶,利率壓到2%以下不稀奇。但這不是天上掉餡餅,背後是銀行在賭長期收益。我遇過朋友在韓國申請時,只看利率數字就衝動簽約,結果忽略信用評分細節,反被調高成浮動利率,每月還款暴增。所以,低利率第一課:永遠別被數字迷惑,得看透遊戲規則。
申請前,先搞定你的信用報告。這不是走過場,而是關鍵籌碼。我當初在台北申請前,花了兩週拉聯徵報告,發現一筆學生貸款遲繳紀錄,趕緊補救。信用分數衝上700分後,銀行態度大轉彎,主動給出1.8%固定利率。記得,東亞銀行愛看穩定收入,稅單、薪轉證明缺一不可。如果自營職業,像我一個開咖啡廳的朋友,得準備兩年財報,不然利率直接被加碼0.5%。
接著是比價環節,別懶惰,至少跑三家銀行。東亞地區選擇多,台灣的土銀、兆豐,日本的瑞穗,韓國的國民銀行,都各有殺手鐧。我建議先上網查即時利率表,再用這當談判武器。去年幫家人辦房貸時,我直接帶另一家銀行的offer去談,硬是把利率砍了0.2%。重點是,別只盯利率數字,手續費、開辦費、甚至提前還款罰則都得挖出來。有些銀行標榜低利率,卻藏著高額設定費,算下來根本不划算。
談判時,氣勢要足但別硬碰硬。銀行專員也是人,他們有業績壓力,我學到一招:主動問「如果我能多存點頭期款,利率能再降嗎?」通常有驚喜。在東京那次,我從三成頭款加到四成,利率降到1.3%。不過,浮動利率雖誘人,風險卻大。2020年疫情時,我朋友選浮動利率,結果央行升息,月付多了一萬台幣。固定利率穩當,但得鎖定三到五年,提前解約可能賠錢。這部分,我寧可多付點利息買安心。
最後,簽約前請律師看條款。這錢不能省,我在首爾吃過虧,合約裡寫著「利率變動由銀行全權決定」,差點變冤大頭。現在回想,東亞低利率房貸像場耐力賽,準備充分就能搶到甜頭,但一鬆懈就踩雷。與其賭運氣,不如紮實走每一步,畢竟房子是人生大事,別讓低利率的幻覺毀了安穩。
評論:
利率低成這樣,銀行真的不會倒嗎?我最近看到新聞說日本有銀行緊縮房貸,有點擔心申請後被反悔。
請問自營職業者怎麼提升信用分數?我開小店五年,收入穩定但沒固定薪轉,每次申請都被打槍。
浮動利率的風險,有辦法用保險或對沖工具降低嗎?聽你提到升息案例,嚇得我猶豫要不要選固定型。
比較銀行時,除了利率和手續費,還有哪些隱藏成本要注意?例如房屋估價費或代書費,常被忽略。
如果信用分數普通,但有高額存款,能靠這點談到更好條件嗎?想聽聽實際談判技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