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亞物業市場近年來變化莫測,作為一個長期在東京、首爾和台北打滾的投資老手,我親身經歷過泡沫與崩盤的輪迴。記得2019年疫情爆發時,東京銀座的辦公室空置率飆升,那時許多人恐慌拋售,但我咬緊牙關,靠著對區域經濟的深入理解,反而趁低吸納。現在回顧,那些資產價值已翻倍。這不是運氣,而是對估價趨勢的敏銳嗅覺。東亞各國政策、人口遷移和科技革新交織,讓物業投資既充滿機會,也暗藏陷阱。今天,我想聊聊這些最新動態,以及我從失敗中提煉的策略,希望能幫你避開坑洞,抓住黃金時機。
先談趨勢吧。日本這邊,低利率環境持續推升房價,特別是東京和大阪的住宅區,年輕世代回流城市帶動需求,但別被表面熱絡騙了。去年我在大阪考察時發現,郊區老齡化嚴重,空屋率居高不下,估價時得精算長期持有成本。韓國首爾則因科技巨頭擴張,江南區的高端公寓搶手到不行,價格年增率破10%,可政府突然祭出貸款限制,讓不少投機客栽跟頭。台灣呢?台積電設廠效應發酵,新竹和台南工業區周邊土地飆漲,我上個月去台南看地,當地仲介透露,科技新貴湧入讓租金回報率衝上5%,但得留意政策風向,像最近環保法規收緊,可能壓制開發熱度。香港市場更複雜,中美角力下,寫字樓需求萎縮,中環空置率創新高,但住宅剛需不減,尤其九龍新盤靠內地買家撐場。這些趨勢背後,是人口紅利消退、ESG浪潮崛起,投資前得摸清每個城市的DNA。
講到投資策略,我的原則是「不賭風口,重長線佈局」。在首爾,我偏好二線城市如釜山的海濱區,那裡觀光復甦帶動旅宿業,入手價低,租金穩定,風險分散。東京的話,避開核心商業區,轉向多摩新城的住宅社區,年輕家庭遷入撐起需求,我五年前買的公寓現在增值30%,關鍵是看準通勤便利性和社區再生計畫。台灣投資要靈活,新竹科技園周邊雖熱,但價格已高,我會瞄準桃園航空城潛力區,政府基建加持下,土地增值空間大。香港風險最高,建議新手從REITs切入,像領展房產基金,波動小還能享分紅。記住,東亞市場政策變動快,去年中國收緊外資購房,我朋友在深圳吃虧,教訓是永遠預留20%現金緩衝。估值時別光看當下數字,得納入氣候風險,比如颱風頻繁的沖繩或香港,保險成本會啃蝕利潤。
這些經驗來自血淚教訓。2018年我在上海押注商辦,結果中美貿易戰爆發,資產縮水兩成,讓我學會用宏觀視角看區域連動。東亞物業不是賭博,而是拼耐心和洞察力。多和當地仲介深聊,參加社區論壇,甚至親自住上一陣子,感受市場脈搏。投資前,務必跑一遍法規審查,像日本繼承稅高得嚇人,台灣則有土增稅門檻。最後提醒,別被FOMO驅動,等待時機比盲目跟進更重要。下回再分享我如何用數據模型預測台北下一波熱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