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地窗外的維港燈火逐顆亮起時,手機震動跳出銀行核准簡訊。我盯著螢幕上那串利率數字,突然想起十年前縮在茶餐廳卡座,把按揭文件攤在油膩桌面的自己。那時連「H按」和「P按」都分不清,如今幫朋友分析條款竟成了日常。香港樓市像場永不落幕的擂台賽,而按揭方案就是你的護甲——選錯材質,再強悍的鬥士也會被利息壓垮。
上個月陪阿琳跑東亞銀行簽約,她握著筆的手微微發抖。中介當初拍胸脯保證「包批」,結果三家銀行拒件,理由全是收入審核不過。「明明月薪夠供款兩倍啊!」她翻出稅單滿臉委屈。後來才知問題出在佣金波動——銀行計算浮動收入時,往往只取半年平均值。這種藏在細則裡的魔鬼,沒摔過跤的人根本不會防備。
東亞近期猛打「H+1.3%」優惠利率廣告,海報角落卻用螞蟻大的字註明「首年特惠」。第二年呢?直接跳上H+1.8%。我拿計算機敲給阿琳看:借500萬分25年還,前後期月供相差近三千蚊。更別提那些號稱「現金回贈2%」的套路,扣掉律師費評估費,實際到手可能連半成都不到。銀行經理西裝筆挺遞茶時,記得問清茶底有沒有沉澱的雜質。
真正值得留意的,是東亞針對專業人士的隱形福利。公立醫院醫生、持牌會計師或紀律部隊成員,哪怕入職未滿試用期,都有機會免壓力測試批核。去年幫消防員陳Sir辦轉按,他任職僅八個月,憑委任書直接獲批H+1.25%,比市面低一截。這種優勢從不明說,得像挖古董般在條款層裡慢慢篩。
壓力測試始終是年輕人最痛的門檻。現行標準要求供款不逾月入五成,加息兩厘後仍不超六成。月入三萬的護士情侶買600萬樓,理論上要月供萬五,銀行卻假設利率飆升時得扛兩萬——這關卡讓多少人卡死在置業門口。東亞的「呼吸PLAN」倒是網開一面,只要信貸紀錄乾淨,哪怕收入剛踩線也有商量餘地。
最讓我意外的,是他們處理舊樓按揭的彈性。唐樓單位樓齡五十年?別家搖頭嘆氣時,東亞肯派師傅上門驗鋼筋。上水丁屋無契?地政文件齊全照樣有得傾。這種「人肉處理」模式在數碼化時代像恐龍,偏偏救活不少邊緣個案。當然,代價是審批拖足八星期,急著成交的得備好耐心。
簽完約那晚,阿琳在銀行門口攥著文件袋發呆。我笑她像捧著新生兒,她搖頭:「是覺得背上突然壓了座山。」月光掠過中銀大廈的尖頂,我想起這城市每天有多少這樣的時刻——有人顫抖著簽名,有人徹夜按計算機,有人捧著合約書在霓虹燈下又哭又笑。樓宇按揭從來不只是數字遊戲,是普通人與命運的槓桿對賭。
評論:
請問轉按揭時機點怎麼抓?我現有合約罰息期到明年三月,但東亞現在利率好吸引⋯⋯
文內提到醫生免壓測,那私立醫院駐院醫師算嗎?剛畢業入職會不會被當成試用期?
現金回贈部分被扣好多雜費!有辦法跟銀行爭取全數回贈嗎?還是只能硬食?
看到呼吸PLAN有點心動,但朋友說低門檻等於高風險?會不會兩年後被大幅加息壓垮?
舊樓按揭那段超有感!上個月問遍銀行都嫌我土瓜灣單位太舊,看來該直奔東亞試試⋯⋯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