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三年前第一次自己飛東京,在機場ATM領完日幣看到螢幕顯示手續費那刻,心臟真的漏跳一拍。後來每次出國,信用卡海外交易1.5%手續費、提款機再扣一筆,加起來夠吃兩碗一蘭了。摸索半年終於搞懂滙豐這張debit card的玩法,上個月在首爾明洞刷辣炒年糕,手機app即時跳出台幣扣款金額,和Google查的匯率幾乎沒差,當下真的有種破解系統的快感。
這張卡藏在滙豐官網「環球帳戶」服務裡,名字低調到容易錯過——就叫「Visa金融卡」。重點在於它綁定的是「外幣綜合理財戶口」,不是一般台幣帳戶。我當時帶著雙證件直接衝分行,櫃員聽到我要辦外幣戶頭連同Visa金融卡,眼神突然露出「內行人」的讚許。開戶過程半小時,但注意要預約,現場排可能等哭。
拿到卡別急著歡呼,魔鬼在「啟動」這關。登入網銀找到「卡片服務」欄位,裡面藏著「設定海外交易功能」的開關,預設根本是關閉狀態!我曾經在曼谷便利店結帳連刷三次失敗,後面排隊的歐洲大叔翻白眼翻到後腦勺,就是因為漏了這步。現在學乖了,出國前一定截圖確認這個綠色按鈕是亮的。
真正讓這張卡封神的是「匯率轉換權」。在吉隆坡夜市吃沙嗲,老闆POS機問要用台幣還是馬幣結帳?千萬別被DCC動態貨幣轉換的陷阱騙了,死都要選當地貨幣。上個月實測,刷100馬幣扣款台幣681元,同時查Visa官網匯率是100馬幣=684台幣,等於滙豐給的匯率還倒賺0.3%。
提款更暗藏玄機。我在北海道函館朝市找免手續費ATM,認明Seven Bank機身貼的「PLUS」標誌就對了。單次領10萬日幣只扣台幣帳戶21,150元,比台灣銀行現鈔匯率還少付兩百多。不過切記避開百貨公司裡花旗銀行的ATM,那台會收跨境費,別問我怎麼知道的。
最殺的應用其實是繳海外學費。幫侄女處理英國語言學校註冊費,原本電匯要收800元中轉費,改用debit card線上付款,學校系統收3,200英鎊,滙豐帳戶扣款台幣128,640元。重點是截圖繳費證明傳給客服,三天後竟退還1,200元「海外交易優惠回饋」,等於倒賺。
安全措施不能馬虎。我在app裡把「非接觸式付款」功能關了,避免卡片放包包被盜刷。每次出國前在網銀的「地理保安設定」新增國家,像去越南就勾選胡志明市與河內,回台立刻刪除。有次深夜收到新加坡加油站試刷1元新幣的警訊,馬上凍結卡片,隔天換新卡碼照玩。
講到尾,這張卡像金融界的瑞士刀。上週在釜山海雲台膠囊旅館訂房,網站只收Mastercard?沒在怕,把卡號綁進Curve虛擬卡再轉Mastercard通道,照樣免手續費過關。但記得避開土耳其里拉這種波動大的貨幣,他們家換匯公式會加收3%匯差保護費,這時改刷玉山Only卡反而划算。
評論:
跪問釜山那家膠囊旅館店名!用Curve轉卡真的沒被收跨境費?我上個月在Agoda用還要1.5%
在羽田機場的7-11 ATM領錢被扣190日幣手續費正常嗎?看機身有PLUS標誌啊
學生黨沒薪轉證明辦得過嗎?剛滿20歲只有打工存款八萬在郵局
比較文求支援!星展的Visa金融卡海外提款也免手續費,匯率跟滙豐哪家好?
繳加拿大遊學訂金被學校收3%刷卡服務費,這樣用debit card還划算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