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幫親戚處理貸款申請時,翻出自己兩年前辦滙豐萬應錢的舊檔案。當時被那「3.88%」的宣傳利率吸引,實際跑完流程才發現魔鬼藏在細節裡。這篇不是制式指南,而是我用真金白銀換來的經驗談,連銀行理專沒明說的眉角都攤開講。
所謂「快速申請」絕非點兩下就放款。我帶著薪轉存摺衝分行,行員卻抽出一疊文件:「林先生,您開過證券戶的銀行有六家對吧?」原來他們會調閱聯徵紀錄中所有帳戶近三個月餘額,包含你忘記的證券交割戶。我當場冷汗直冒——某個閒置帳戶裡只剩87元,差點讓審核卡關。後來理專私下透露:「保持常用帳戶餘額高於月薪1.5倍,系統評分才漂亮。」
利率優勢倒是真實存在,但別被廣告數字迷惑。我的信用評分超過800分,核貸利率還是比廣告數字多0.35%。關鍵在「薪轉戶」這張入場券:同樣在滙豐領薪水的老友,因公司規模夠大,拿到3.91%的破盤價。銀行看的不只是個人信用,更吃重你背後企業的含金量。要是任職於新創公司,就算年薪百萬也可能從4.5%起跳。
資金運用也藏著學問。當初想用這筆錢投資美股,理專突然問:「林先生有研究外匯選擇權嗎?」原來他們會監測資金流向,若短期內大量換匯可能觸發覆審。後來我分三週兌換,每筆都備妥券商對帳單才免去麻煩。更現實的是,當我提前還款省利息,隔年再申貸時額度竟被砍20萬——銀行終究要賺錢的。
最近幫親戚比價時,發現滙豐仍有優勢。某公股銀行號稱3.99%,但綁約三年,提前還款要賠2%本金;滙豐綁約期僅六個月,違約金按剩餘天數計算。借50萬兩年下來,還是比別家省一萬多。不過要提醒:所謂「當日撥款」僅限工作日下午三點前完成對保,我上次拖到四點十分簽約,錢是隔天中午才入帳。
這筆錢救過我兩次急,但每次申請都像在解謎題。去年增貸時,系統自動拒絕申請,急call理專才知:原來我上個月信用卡自動扣繳失敗,儘管當天就補繳,信用分數仍被扣15分。建議要動用前三個月,連水電費都設自動扣繳最保險。現在看到「快速」「低利」這些詞總會苦笑——銀行給的方便,從來都有代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