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踏入炒孖展的世界,那是在2015年,香港股市動盪的時期。我手頭有點積蓄,想試試水溫,結果短短幾天就虧掉一半資金。那種心痛的感覺,至今難忘。炒孖展聽起來很誘人,用少量保證金撬動大額交易,賺得快,但風險也高得嚇人。新手往往被獲利沖昏頭,忽略了背後的陷阱。今天,我想分享這些年來的教訓,幫你避開那些坑,找到穩健的獲利方式。這不是什麼速成課,而是血淚換來的經驗。
炒孖展的本質就是槓桿交易。舉個例子,你拿10萬塊當保證金,券商可能讓你操作100萬的股票或期貨。賺錢時,回報翻倍;虧錢時,損失也放大。問題是,市場像個喜怒無常的老闆,今天漲明天跌,新手容易在波動中迷失。我見過朋友因為貪心,沒設停損點,一夜間爆倉。關鍵在於,你要把風險控制擺在第一位。別急著追高殺低,先問自己:這筆交易最壞會虧多少?我能承受嗎?
風險管理不是口號,是實戰中的救命繩。從我的經驗看,首要原則是設定停損點。每次進場前,我會計算最大可承受虧損,比如總資金的2%。一旦觸及,毫不猶豫出場。這聽起來簡單,但人性難免猶豫。記得有次我買進一支科技股,預設停損在5%,結果股價跌到4.5%時,我告訴自己「再等等」,最後虧了15%。教訓深刻:紀律勝過直覺。另一個重點是槓桿比例。新手別貪高,從2倍開始試水溫。我現在最多用3倍,避免市場黑天鵝事件,像2020年疫情爆發時,槓桿過高的玩家全被掃出場。
獲利策略需要耐心和系統。高效不是追求暴利,而是穩健複利。我偏好趨勢跟蹤法:觀察市場大方向,順勢而為。例如,如果大盤處於上升通道,我會挑選強勢股分批買進,設定移動停利點,讓獲利奔跑。分散投資也很重要,別把所有錢押在單一標的。我習慣將資金分三部分:一部分做短線波動交易,一部分放中長期趨勢,一部分留現金等機會。心理層面更是核心。交易時,我強制自己每小時休息五分鐘,避免情緒化決策。獲利時別得意,虧損時別恐慌。長年下來,這種方法讓我年均回報維持在10-15%,雖不快,卻可持續。
回頭看,炒孖展教會我敬畏市場。它不是賭場,而是需要紀律的戰場。新手入門時,多花時間學習基礎知識,像財報分析或技術指標,別急著實戰。找個模擬帳戶練習三個月,熟悉槓桿的威力。記住,虧錢的教訓比賺錢的喜悅更珍貴。如果你能堅持風險管理,獲利自然水到渠成。這條路沒有捷徑,只有不斷修正的過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