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養寵物的時候,我常常手忙腳亂。記得那天帶牛牛回家,牠才三個月大,小小的身體蜷縮在角落,眼睛裡滿是好奇和不安。我興奮地買了一堆零食,結果第二天就拉肚子了。獸醫搖搖頭說:「新手主人最容易犯的錯,就是把寵物當人養。」這句話像一盆冷水澆醒了我,從那時起,我才開始鑽研科學餵養的奧秘。
寵物的營養需求不是靠直覺就能搞定。牛牛這種小型犬,其實需要高蛋白、低脂肪的配方,才能維持肌肉和能量。市面上那些花花綠綠的飼料包裝,常標榜「天然」或「美味」,但仔細看成分表,才發現一堆填充物和添加劑。我學會了挑選有AAFCO認證的品牌,確保蛋白質來源是真正的肉類,不是副產品。像雞肉或魚肉為主,搭配適量蔬菜纖維,能預防肥胖和消化問題。記住,每種寵物的代謝率不同,小型犬一天熱量約300卡,大型犬可能到800卡,計算時得用體重公式:每日熱量需求(卡路里)= 體重(公斤)的0.75次方乘以70。聽起來複雜?其實手機APP就能幫你算,別偷懶。
餵食頻率也大有學問。幼年寵物胃小,一天得分三到四次餵;成年後改為兩餐,避免過度飢餓或暴食。我固定早上七點和晚上六點給牛牛吃飯,用計量杯精準控制份量——太多會胖,太少影響發育。有次出差,拜託鄰居幫忙,結果他好心多給了零食,牛牛體重飆升,害我花了一個月調整飲食才恢復。水分補充更不能忽略,新鮮清水隨時供應,夏天加點冰塊降溫。獸醫提醒過,脫水是隱形殺手,尤其老犬或貓咪。
觀察寵物的身體訊號,比什麼指南都可靠。牛牛如果毛髮變粗糙,或便便太軟,我就知道該換飼料了。定期量體重、記錄食慾變化,能早期發現疾病。別小看這些細節,朋友家的貓咪就因為忽略體重下降,拖到腎病晚期。另外,特殊情況得靈活應變:懷孕母犬需要額外鈣質;過敏體質得避開穀物;老年寵物則要低磷飲食,保護關節。
科學餵養不是死板的規則,而是融入生活的習慣。每次看牛牛健康地跑跳,我就慶幸當初沒放棄學習。記住,寵物不會說話,你的細心就是牠的幸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