拎起那本深藍色護照,邊角已經磨得泛白,內頁的香港洋紫荊暗紋在燈下泛著微光。翻到最後一頁才驚覺,原來下個月就到期了。去年在東京羽田機場見過一位阿叔,抓著過期特區護照在櫃檯前急得滿頭汗,最後硬是錯過航班。那畫面像根刺扎在心裡,今天終於輪到自己面對這本「過期帳單」。
翻開政府網頁,密密麻麻的更新須知看得人頭暈。索性跑了一趟入境處,櫃檯職員遞來三張表格時輕聲提醒:「陳生,宜家換證潮未退,行街紙都要等三禮拜喎。」這句話像盆冷水澆下來——原來疫情期間積壓的換證需求,至今仍在消化。那些以為提前一個月很安全的想法,瞬間顯得天真。
真正動手才發現,魔鬼藏在細節裡。光是證件相就踩了兩次坑:第一次在快圖美拍的相片,背景灰度差0.3%被退件;第二次自拍調整半天,送到照相館沖印時老闆搖頭:「阿生,你件裇衫太淺色,同背景融咗啊。」最後還是乖乖穿著深色西裝重拍。更別提那張要追溯到十五年前的舊身份證副本,在保險箱底層挖了半小時才找到,紙角都泛黃了。
比對過三種辦理方式,意外發現最慢的反而是親身交表。週三早上九點衝到灣仔入境處,人龍已繞過告士打道天橋。倒是樓下自助申請站那排藍色機器空蕩蕩,插身份證掃指紋,五分鐘完成電子填表,連同自助拍照亭的即時檢測功能,全程像在玩體感遊戲。後來聽職員說,用「智方便+」手機App上傳文件更省事,系統半夜兩點照樣收件。
最關鍵是這張對照表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