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整理書櫃時,掉出一疊泛黃的醫療單據。那是剛到香港唸書第二年,半夜急性盲腸炎衝急診的帳單。冰冷的數字和當時的慌亂感瞬間湧上心頭。如果沒有那份當時嫌貴的留學保險,我可能要打一整年工才能還清醫藥費。
香港的醫療貴得令人心顫。公立醫院急診室,走進去先收港幣一千二。若是外籍學生被轉介到私立醫院,帳單後面的零多到讓人頭暈。當年同寢室的馬來西亞同學踢球摔斷鎖骨,手術費高達八萬港幣,他半開玩笑說想把斷骨郵寄回國治療。
別以為學校強制的團體醫療險是萬靈丹。翻開密密麻麻的條款細則,你會發現門診每次賠付上限可能只夠看半次醫生,住院每日津貼還抵不上半間病房費。更別提牙科急症、物理治療這些冷門項目,很多基礎計劃直接畫上大叉。有次陪學妹處理蛀牙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,她的團體險只賠了兩成,剩下的金額讓她啃了三個月麵包。
真正救命的往往是加購的留學保險。記得挑選涵蓋「緊急醫療運送」的計劃,這在彈丸之地的香港特別實際。去年颱風天有內地生登山摔傷,直升機救援費用就靠這條款全額覆蓋。還有個隱藏重點:確認是否賠付「既有疾病急性發作」。我那位有遺傳性氣喘的台灣同學,就是在換季時靠這條款住進養和醫院,否則自費金額能買輛二手車。
財物保障比你想像中容易踩雷。香港蝸居狹小,學生宿舍被戲稱「豪宅劏房」。筆電被偷、相機泡湯的悲劇年年上演。投保時記得要求列明「高價值物品清單」,我吃過虧的經驗:沒登記的單眼相機被偷,保險公司只按普通相機賠了十分之一價。現在連平板和電競耳機都老實申報,寧可多付幾十塊保費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實是「個人責任險」。去年有朋友在實驗室不慎弄壞百萬儀器,校方追究時全靠這張保單擋災。另個案例更驚險:同學租屋處水管爆裂淹了樓下古董店,天價賠償金差點讓他被列入入境黑名單。
簽約前拿放大鏡看「除外條款」是鐵律。極限運動?潛水考證?甚至去澳門賭場當服務生賺外快?這些都可能成為拒賠理由。見過最離譜的拒賠案例,是學生在蘭桂坊酒後跌傷,保險公司引用「危險行為」條款一毛不付。
繳費方式藏著魔鬼細節。自動轉帳看似方便,但銀行戶頭餘額不足導致斷保的慘案層出不窮。建議設定雙重提醒:保單到期日前七天的手機鬧鐘,加上銀行帳戶最低餘額警報。去年有學長在流感高發期斷保三天,偏偏那三天中招住院全自費,夠他買十張來回機票。
理賠是照妖鏡,能現出保險公司的真面目。親身經歷:保留所有正本收據,急診室連衛生紙收費單都要拿。手機相簿專門建「理賠資料夾」,從醫生診斷書到處方箋全部拍照雲端備份。曾因弄丟一紙抗生素藥單,三千多港幣藥費自己吞。
離港前三個月要啟動「保單體檢」。該續約?轉成旅遊險?還是辦理退保?別小看退款手續,有些公司會扣行政費到你想報警。我的秘訣是離港前親自跑趟保險公司櫃檯,盯著職員在退款申請書蓋章才安心。
現在幫表弟選留學險,直接帶他殺到銅鑼灣保險大樓。當場要經紀翻出條款中英文對照本,用螢光筆劃出「門診手術費」、「精神科治療」、「意外牙科」三項保障額度。經紀額頭冒汗的樣子,讓我想起當年那個在手術室外抓著保單發抖的自己。
那份保單後來陪著我熬過兩次住院、三次急診,連筆電泡奶茶都賠了。畢業離港那日,我把保單和畢業證書放進同個文件夾。它何止是幾張紙,根本是求學歲月裡的隱形安全網。現在聽見新生抱怨保費貴,總會多嘴提醒:你買的不是保險,是深水埗租房裡半夜胃痛時,敢叫救護車的底氣。
評論:
看完背脊發涼我只有學校團體險,門診賠200蚊連看感冒都不夠,立刻去加保!
請問物理治療師復健每次要$800,哪家保險可以實報實銷?上個月扭傷腳已經噴了五千
在港大租的套房漏水害樓下名錶店受潮,個人責任險真的賠得起嗎?求推薦高額度方案
被除外條款嚇到!下個月要去學風帆,現在加買運動險還來得及?
去年斷保空窗期摔斷牙,自費種牙花了七萬血淚教訓大家千萬別省自動轉帳的手續費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