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前在律師樓簽下破產文件時,鋼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像在刮我的骨頭。那支萬寶龍是景氣好時犒賞自己的,如今卻用來簽署人生的失敗證明。窗外的台北陰雨綿綿,忠孝東路上的車燈糊成一片,就像我當時的未來。破產不是終點,是財務生命裡一道深可見骨的傷口,但傷口終會結痂。後來我摸爬滾打重新站穩,甚至成功貸到一筆小額資金周轉。這條路荊棘密布,但踩過的坑,或許能為你亮一盞小燈。
破產解除後的第一年,別急著往銀行衝。那段時間我像個財務隱形人,安靜地修補殘局。信用報告上的「破產」標記刺眼得讓人窒息,但重點是:讓銀行看見你「之後」的軌跡。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辦了一張抵押型信用卡,押金三萬塊,額度就三萬。每週去全聯買菜、加油都刻意刷卡,月底帳單一來立刻全額繳清,絕不拖過隔天。聽起來瑣碎?但十二個月後,聯徵中心那條死亡般的紀錄旁邊,硬是被我擠出一條細細的、穩定上升的綠色曲線——那是現金流的心跳聲。
很多人忽略「說故事」的力量。申請貸款時,制式表格裡「曾否破產」的欄位像道斷崖。我沒逃避,在備註欄用半頁A4紙誠懇交代:三十七歲時合夥人捲款跑路,連帶保證讓我背了兩千萬債務。但重點在後面——我附上勞保投保明細(證明現職穩定)、過去兩年儲蓄險繳費紀錄(展示儲蓄紀律),甚至主動提供離婚協議書(註明自願承擔前妻部分債務)。銀行審核員也是人,與其讓他自己猜測「這人是不是又會亂搞」,不如用證據鋪出一條「跌倒後重新學走路」的路徑。
別死磕大型銀行。破產紀錄在金融機構聯徵系統裡像永不褪色的刺青。我轉向三條蹊徑:一是農會信用部,審核較有彈性,對「有實質還款能力」的借款人更寬容,我用老家菜園當抵押,談成一筆週轉金;二是找融資租賃公司,他們看重抵押品價值勝過信用分數,我把老賓士典當了;最關鍵是第三條——長期往來的原料供應商。當對方老闆看到我破產後仍準時付清每筆小額貨款,主動問:「需不需要預支三個月原料?算你免息。」這筆人情貸款,比銀行冷冰冰的數字更暖。
擔保品是敲門磚,但談判細節決定成敗。拿房屋二胎來說,銀行估價八百萬,我提前做足功課:列印同社區半年內成交紀錄、花五千塊找民間估價師出報告,甚至拍下剛翻新的管線照片。當對方開出65%抵押率時,我攤開資料溫和反駁:「去年樓下同坪數賣出九百五十萬,我的陽台外推是合法的,這是建管處核准函。」最後談到75%。利率也別認命,我同時向三家機構送件,拿A家的利率方案去壓B家:「若能降到一樣,我立刻簽約。」那0.5%的差距,三年能省下一台摩托車。
重新做人不是擦掉過去,是在廢墟上長出新芽。如今每期貸款繳款單寄來,我總會多看兩眼破產解除證明書——它被裱在書桌玻璃墊下。那張紙不再是恥辱勳章,而是提醒我:信用可以破碎,但重建的每一塊磚,都得用比常人更紮實的力道夯下去。銀行看的從來不只是數字,而是你如何在谷底,把尊嚴一寸寸撿回來的姿態。
評論:
「擔保品談判那段太實用!原來估價報告可以自己先準備,明天立刻去找民間估價師,請問有推薦台北可靠的嗎?」
「破產後辦抵押信用卡真的有用?我剛解除三個月,聯徵分數還是慘不忍睹,看到這篇有被激勵到」
「供應商那段深有同感!以前覺得生意歸生意,但去年公司困難時,合作十年的紙箱廠老闆主動延長票期,江湖救急比銀行有人味多了。」
「想問如果破產原因是賭博,在備註欄老實寫會不會直接被拒?還是該包裝成其他理由?」
「作者提到農會成功經驗,但我去問被刁難還款來源證明,能否分享當時具體準備了哪些文件?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