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幾個月,信箱和手機裡塞滿了「急用錢?免保人、免聯徵、當日撥款!」的廣告,連巷口電線桿都貼著手寫的「週轉金」小廣告。老實說,看到這些「快速申請」的承諾,心裡總會浮現一種複雜的情緒。不是因為我不缺錢(誰沒個手頭緊的時候?),而是太清楚這些「快速」背後,常常藏著讓人喘不過氣的代價。
想起阿明,一個開小吃店的朋友。去年疫情最慘澹時,店租、材料錢壓得他快崩潰。某天收攤後,他紅著眼睛跟我說,實在撐不下去了,找到一家「當日放款」的私人借貸。對方只看了他的身分證和店裡照片,半小時就捧著現金給他,條件是「月息五分」(換算年息60%!),還款期三個月。阿明當時只想著救急,咬牙簽了。結果呢?三個月後本金加利息根本還不出來,只能「續借」,利息滾利息,像掉進流沙坑,越掙扎陷越深。最後是家人湊錢,加上低利的紓困貸款才把他拉出來。那三個月的噩夢,讓他老了好幾歲。
所以,當你因為突發狀況——可能是突如其來的醫療費、家人急難、或是生意上周轉不靈——需要一筆錢救火,「快速」確實很誘人。但「快」,往往伴隨著「貴」與「險」。真正的關鍵不在於「多快能拿到錢」,而在於「用什麼代價拿到錢」,以及「這筆錢會不會在未來變成更大的火坑」。
那難道就沒有相對安全、快速的私人借貸管道嗎?當然有,但絕非那些滿天飛、承諾「免一切」的廣告。我認為,在考慮任何私人借貸前,必須先釐清「急」的定義。是真的明天不繳費房子就要被法拍?還是只是不想動用定存、或覺得銀行流程麻煩?如果是後者,拜託,再想想。如果是前者,可以試試這些相對「可控」的途徑:
第一個想到的,其實是「自己人」。不是叫你去跟不熟的親友開口借錢弄得尷尬,而是看看有沒有「互助會」(標會)的資源。台灣民間互助會運作成熟,如果你是會腳或認識可靠的會頭,在急用時「標」下一筆錢,利息通常遠低於地下錢莊,流程也快(得看會期)。但切記,標會信用就是生命,一定要評估自己後續的繳款能力。
再來,別小看了「農會」或「信用合作社」。很多人以為它們只服務特定會員或老農,其實不然。它們的信用貸款部門,對在地、有穩定收入(甚至像小吃店這種小生意)的客戶,審核有時比大型銀行更彈性、更有人情味。親自跑一趟,帶著你的收入證明(哪怕是簡易帳本)、身分證,誠懇說明困境。它們的利率是公開、合法、受金管會規範的(年利率最高16%),絕對比地下月息五分安全太多。流程也許要一兩天,但絕對值得。
還有一種是「P2P網路借貸平台」。這幾年台灣也發展出一些合法的借貸媒合平台。它們像仲介,把有閒錢想投資的人和有資金需求的人牽上線。好處是流程透明線上化,利率由市場機制決定(通常落在合理範圍),撥款速度可能比銀行快。但務必選擇「合法登記」、「資金由銀行信託」的平台!仔細看合約條款,確認所有費用(手續費、服務費等),避免隱藏成本。這條路適合對網路操作熟悉、信用狀況不算太差的人。
最後,不得不提「當舖」。是的,合法當舖是政府許可的融資管道。它的「快」在於「典當物品」換現金。黃金、名錶、機車汽車都可以。重點是:合法當舖的利息和倉棧費是法定的(月息最高2.5%),有明確的流當期限。它適合「短期」且「有值錢物品可押」的急用。但風險在於,萬一真的還不出錢,東西就沒了。所以,除非是確定短期能贖回,否則別押上對你意義重大的物品。
走過這些彎路,看過朋友掉坑,我真心覺得,「快速申請」就像一帖猛藥。藥效快,但副作用可能致命。在按下那個「立即申請」按鈕或撥打小廣告電話前,強迫自己深呼吸,做這幾件事:拿出計算機,把對方開出的「月管理費」、「手續費」、「利息」統統換算成「年百分率」(APR),那個驚人的數字會讓你瞬間清醒。然後,拿出紙筆(或手機備忘錄),列出你「所有」可能的選項——動用存款、賣掉用不到的物品、申請政府補助或低利貸款、找合法管道借貸、甚至調整開支咬牙撐一下。最後,問自己:這筆錢的用途,真的值得我付出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可能被債務追著跑的代價嗎?
錢能解決的問題,常常都不是最難的問題。最難的是,解決了一個錢的問題,卻引來更多、更難解的錢的問題。私人借貸不是洪水猛獸,但它是一把雙面刃。讓「速度」為你的需求服務,而不是讓「急迫」牽著你的鼻子走,掉進更深的泥淖。真正的「快速指南」,其實是「慢下來」的智慧。救急,更要救自己未來的安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