簽訂租約時,印花稅總讓我心頭一驚。幾年前,我幫朋友處理台北的一間小套房出租,合約簽了才發現漏算這筆錢,結果白白多付了幾千塊。從那時起,我學會了把印花稅當作租約的隱形夥伴,不該輕忽。
印花稅到底是什麼?簡單說,它是政府對書面契約徵收的一種稅,租約就在名單上。在台灣,這筆錢不是由房東或房客單獨扛,而是看合約性質分攤。常見的算法是根據租金總額來算,稅率大約千分之四。舉個例子,如果你的租約總租金是五十萬,印花稅就是兩千塊。但別急著掏錢,這裡頭有陷阱:如果合約寫得不夠清楚,或租金分期支付,稅額可能被高估。
計算印花稅時,細節決定一切。租金總額包括基本租金、管理費或任何附加費用,都得算進去。我有次見證一個案例,房客把押金寫進合約,結果稅額暴增三成。實務上,建議在簽約前先分開計算租金和押金條款,或選擇分期支付租金——每期租金低於門檻時,印花稅可能減免。政府其實提供線上試算工具,但很多人懶得查,結果吃悶虧。
節省印花稅的竅門,來自經驗累積。首先,別急著簽長期合約;改成一年一簽,稅額分攤後更划算。其次,合約格式用政府標準範本,避免自訂條款引發爭議。我常提醒朋友:找專業代書或會計師諮詢,一小時諮詢費可能省下大筆稅金。記住,合法節稅是權利,不是偷雞摸狗。
租約印花稅看似小錢,累積起來卻能買張機票。花點心思搞懂它,簽約時才不會後悔莫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