颱風夜接到老友電話,聲音在風雨裡顯得焦躁:「房客突然說要提前解約,押金扣不扣得成?當初嫌麻煩沒打厘印,現在合約紙跟廢紙沒兩樣⋯⋯」掛掉電話望著窗外樹影狂舞,突然覺得租賃市場裡處處是這種暗礁。香港人習慣把印花稅喚作「打厘印」,那張貼著印花稅票的租約,遠比你想像中重要得多。
法律上,《印花稅條例》白紙黑字寫明:租期超過一年的租約必須打厘印,短租看似能閃躲,實則藏著更險惡的坑。去年茶餐廳老闆阿強的故事在街坊傳開——口頭談好兩年租約,房東口沫橫飛保證「口頭一樣算數」。結果租到半年房東反悔漲租,阿強想告卻拿不出白紙黑字,連差餉單都掛在房東名下,最終在法庭上像個啞巴吃黃連。
沒打厘印的合約像沒貼郵票的信,法律上它依然存在,但效力瘸了腿。當你舉著這張紙想追討押金或控告違約,法官第一句便問:「印花稅呢?」此時你要不狼狽補繳加罰款,要不眼睜睜看權益蒸發。更諷刺的是,房東若拿著未打厘印的租約追討欠租,法庭照樣受理——刀柄永遠握在主動出擊的人手裡。
實務上多少人賭房東不查稅?印花稅率不過年租0.25%到1%,但稅局追討連帶罰款可飆到十倍。去年稅務局公佈數據,光是租約印花稅追繳就破億港元,這些錢夠租多少個劏房單位?我見過精明業主在租約動手腳:把兩年租期拆成四份半年約,結果稅局照樣裁定「實質租期超過一年」,補稅加罰到房東當場腿軟。
真正該怕的是舉證困境。當熱水爐爆炸燙傷租客,當天花剝落砸壞古董櫃,沒打厘印的租約在保險公司眼裡像廁所草紙。更別提銀行按揭需要租約佐證時,那張沒印花的紙能讓你貸款額度直接砍半。深水埗唐樓有個真實案例:租客用三年租約向銀行貸款創業,銀行瞥見合約缺印花稅票,冷冷一句「文件不具公信力」便拒貸,創業夢碎得荒唐。
有人說「房東好人不用怕」,但人性經不起考驗。曾幫客戶處理過一宗爭議:口頭承諾「永遠不漲租」的慈祥房東奶奶,兒子繼承業權後立刻翻臉提價40%。租客翻出泛黃的記事本,上面奶奶的簽名在法庭上被嗤為「無法律效力」。那本記事本最後被法警掃進證物袋時,租客眼裡的光也滅了。
打厘印不只是貼張票那麼簡單。簽約後三十日內要辦妥,逾期每天罰百元,稅金超十萬則罰雙倍。網上電子印花服務方便,帶著合約跑稅務局也行。重點是雙方各持正本,那幾枚郵票般的稅印,其實是鍍了金的護身符。別像我那位颱風夜哭訴的朋友,此刻正掏著三倍罰金補印花,還得賭房客沒把押金捲走。
租賃是場漫長的探戈,厘印就是地板畫好的舞步格。踩在格裡跳,最差不過踩腳;若貪快亂踏,總有摔裂尾椎的一天。下次簽約時,記得把印花稅成本灌進租金談判裡——這筆小錢買的不只是合法,更是出事時那聲理直氣壯的「我告得起」。
:
原來口頭租約咁危險!上個月先同業主口頭續咗一年,聽日即刻衝去打厘印
請問如果業主堅持唔肯分擔印花稅,係咪可以單方面自己去打印?驚搞到關係差
篇文無講到重點:稅局查到機會有幾高?我十年無打厘印都無事
補充一點:打厘印時要帶齊身份證+合約正本+租金資料,電子印花個系統成日塞車,預半日時間穩陣
樓上話十年無出事嗰位,你業主可能暗地裡自己打咗印追你欠租用,你仲蒙在鼓裡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