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的雨敲打著鐵皮屋簷,樓下茶餐廳飄來菠蘿油香氣。我翻著阿玲遞來的綠置居宣傳單,紙角被她捏得發皺。「點解銀行話我人工計少咗五千?」她語氣裡混著焦躁與不甘。這已是本月第三個街坊問我同樣問題。綠置居上車夢背後,藏著按揭迷宮的彎彎繞繞,今日就來拆解那些宣傳單張不會印的實戰細節。
記得當年陪阿妹跑銀行簽文件,職員西裝筆挺遞上合約,密密麻麻條款裡藏著魔鬼。所謂「最高九成半按揭」,角落小字寫著「只適用於首次置業且無任何物業人士」。阿玲的丈夫十年前繼承過新界丁屋份額,即使從未住過,系統一查就踢爆「非首置」身份,成數立刻砍到八成。更致命的是壓力測試基準——銀行用「現行利率加三厘」計算時,原來會把你每月強積金供款額也算進固定支出。阿玲那份兼職補習收入,在職證明寫著「彈性上班」,直接被剔除不計。
我見過有人拖著行李箱衝進律師樓。綠置居中簽後,發展商只給你五個工作天簽臨約,但銀行審批動輒兩週起跳。陳師傅就是卡在這裡,他以為拿了綠表資格就穩贏,結果銀行見他信用卡有兩筆遲繳紀錄,硬是要求補交十二個月薪資流水證明。等文件齊全,發展商冷冰冰回覆:「閣下逾期未簽約,單位已收回。」想避免悲劇?中簽當日立刻衝去相熟銀行預審,帶著薪轉帳戶存摺正本、稅單甚至出勤紀錄,把「可能被刁難」的文件全攤上枱面。
最弔詭的是「擔保期」陷阱。房委會為綠置居提供三十年按揭擔保,聽起來很安心?銀行經理老友私下吐真言:「過咗廿五年,間樓變咗負資產都唔奇。」他經手過黃大仙某屋邨個案,業主還款廿年後想轉按套現,銀行估價竟比當年買入價低15%。房委會擔保期一過,銀行隨時要求補差價。想避開這把懸頂劍,頭十年至少要還掉本金三成,否則後期等於被綁死在船上。
優惠秘訣藏在文件夾夾層裡。匯豐那張「綠置居尊享現金回贈」海報,底下有行螞蟻大小的註解:「須同時投保指定火險及家居保險」。我幫阿玲比價發現,該方案綁定的保險費比市價貴四成,三年下來倒蝕八千蚊。真正着數是找中小型銀行談「提早還款免罰息期」,簽約時爭取將「首三年免罰息」寫進條款,往後有花紅就能加速還本。別被那些微波爐贈品迷惑,省下的罰息夠買十部。
上個月在電梯碰見阿玲,她終於搬進啟德新屋。陽台晾著校服,她笑著遞來手作蛋捲:「多得你提我查土地註冊處。」當初她發現發展商列明的管理費每呎$3.2,翻查大廈公契才知內含「可調整附加費」,三年後隨時跳上$4.1。按揭不只是借貸數字,更是與未來生活的對賭。把公契、大廈維修基金報告當小說啃完,比聽十場置業講座實在。
雨停了,茶餐廳伙計收走凍奶茶杯。望著玻璃窗上的水痕,想起那些在按揭文件裡載浮載沉的人。銀行職員不會告訴你,當你簽名那刻,真正抵押的不是房子,而是往後二十年早餐戒吃餐蛋治的自由。但當夜歸看見自家窗口的燈,這種痛又摻著甜——香港人的上車哲學,從來都是痛並快樂著。
評論:
壓力測試計強積金供款好陰濕!我份工僱主供5%自己供5%,計完即時唔夠過關,有冇銀行寬鬆啲?
擔保期過後負資產個案真定假?我阿爸話居屋實升值得噃
細佬用我地址報稅但冇同住,會唔會當我有物業影響成數?
見到話提早還款免罰息,但點解經理話要收「手續費」?係咪同一樣嘢?
公契邊部分最要睇清楚?成百頁紙睇到眼盲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