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雨敲打著窗簷,我盯著筆電螢幕上那封英文拒賠信苦笑。三年前在冰島租車的擦撞,自以為買的網路旅平險萬無一失,卻因沒勾選「碎石路面附加條款」吃了悶虧。現在書櫃深處還躺著那張折合台幣兩萬七的維修單——這堂課太貴,但值得寫成攻略讓你避開所有暗礁。
比價網站看似聰明,實則藏著魔鬼細節。上個月幫父母挑日本長途旅行的保險,某平台首頁跳著「每日68元起」的誘人數字,點進去才發現年齡超過70歲要加價300%,慢性病用藥另計。真正省時的秘訣是:打開三個分頁同時填寫「完全相同的」行程日期與年齡,你會驚覺同間公司在不同通路竟有價差——我在A平台買安達的環球計畫,硬是比官網便宜了台幣六百多。
醫療額度千萬別被數字迷惑。在曼谷食物中毒送私立醫院那次,帳單上「靜脈注射抗生素」和「豪華單人病房」的項目加總直逼十萬台幣。後來才懂要檢查條款裡是否寫明「實支實付」而非「日額給付」,更關鍵的是「醫療轉送」的啟動條件。有個朋友在阿爾卑斯山滑雪摔傷,直升機後送費用足足吃掉他三十萬存款,只因保險條款註明「僅限生命危險時啟動」。
信用卡附贈的保險像顆包著糖衣的藥丸。去年用頂級卡支付全家機票,起飛前孩子突然高燒被迫取消行程,翻出合約細看才發現「行程更改」需滿足「住院超過三天」的嚴苛條件。免費保障往往有三大致命傷:不包旅程縮短、不賠行李延誤、海外就醫自負額超高。真要用,務必印出條款確認醫療轉送單位是否在地化——我見過只承認美國救援公司的保單,等於在亞洲形同虛設。
深夜刷保單時特別容易踩雷。有回在廉航促銷頁面搶到清邁機票,順手點進彈窗的保險方案,直到收到電子保單才發現「恐怖活動」與「暴動」列在除外責任,而當時曼谷正爆發示威遊行。現在我的手機備忘錄存著檢查清單:自然災害撤離費用是否單獨計算?登山高度是否限制在3000公尺以下?潛水要不要另買證照附加條款?甚至連「旅程中財物被竊搶保障」都得分清是「隨身」還是「置放於住宿地點」才理賠。
最痛的血淚教訓藏在「自負額」條款裡。在米蘭被扒走裝有單眼相機的後背包,興奮發現保單寫著「個人財物保障五萬元」,申請理賠時卻被告知要扣除20%自負額,且相機型號得提供一年內購買證明。現在我會多花五分鐘做兩件事:把珠寶古董寫進除外清單壓低保費,同時用手機翻拍購物發票上傳雲端——那疊紙質證明在行李箱被航空公司弄丟時,成了救回三萬塊的關鍵證據。
當你終於選定保單,別急著按下付款鍵。我習慣用十分鐘做「理賠情境模擬」:假設在北海道滑雪摔斷腿,先看「意外醫療」是否涵蓋復健費用?再查「旅程延長」給付標準是「實際支付收據」還是「固定日額」?最後確認「親友探訪」條款中,機票補助是否需要正本票根。這些藏在章節末頁的細則,往往比首頁的粗體數字更重要。
旅遊保險像把隱形傘,晴天時覺得沉重,暴雨傾盆時才懂它的重量。下次打包行李前,不妨把挑保單的時間拉長到選飯店的三分之一——畢竟弄丟充電線頂多煩躁半天,但醫療專機的帳單能壓垮你整個人生。
評論:
在冰島自駕那段太真實!想請問若租車公司櫃檯推銷的保險和網路保單重複,該怎麼判斷哪個划算?
文末的理賠情境模擬太實用,但像慢性病定期回診這種情況,投保時要主動告知嗎?
跪求檢查清單電子檔!另外好奇如果透過旅行社買機酒套餐附的保險,和自行加保會有衝突嗎?
去年在沖繩遇颱風班機取消,信用卡附贈的保險說要航空公司開證明,但廉航根本找不到人這種狀況有什麼解法?
醫療轉送那點驚醒我,帶長輩去歐洲玩是不是該特別加買「遺體運返」條款?雖然不吉利但看完文章覺得有必要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