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在洛杉磯東區的咖啡館,隔壁桌兩位華人阿姨正熱烈討論著手上的信用卡。「阿芬說她上個月用萬通的卡刷保費,回饋直接折現金,比點數實在啦!」這種對話在華人圈裡越來越常見。美國萬通這張藍色信用卡,確實在近年悄悄成為不少台灣移民和留學生的皮夾新寵。
我記得三年前剛搬到西雅圖時,為了找張適合新移民的信用卡,幾乎翻遍所有論壇。多數頂級卡要求美國信用歷史,門檻高得令人卻步。直到在華超結帳時,收銀員指著我錢包裏的台灣信用卡說:「妳該試試MassMutual那張,他們懂華人的消費習慣。」這句話成了我申請的契機。
走進波士頓的萬通分行,理專James遞來咖啡時笑道:「台灣客戶最常問三件事:刷保費有沒有回饋?在亞洲刷手續費多少?信用紀錄短能不能過?」他翻開申請表指著條款:「看這裡,海外交易零手續費是基本,保費消費享2%現金回饋才是王牌。妳知道嗎?連台灣的健保費刷卡都有人成功拿回饋。」
申請過程比想像中曲折。作為信用小白,補了兩次薪資單,還得解釋台灣銀行的存款證明格式。但三週後收到那張磨砂質感的藍卡時,發現他們連信用額度都給得比預期大方—後來才知道,萬通特別看重申請人母國的金融關係,這點對剛落腳的台灣人極其友善。
真正驚喜在於隱藏版優惠。去年在舊金山唐人街繳車險年費,帳單突然減了$85;上個月在台北101的超市刷卡,竟觸發了「國際消費加倍回饋」。最妙的是某次在達拉斯加油站,收銀機故障改手動壓卡,隔天APP跳出「復古交易獎勵」5%回饋。這些非典型的福利,說明銀行確實把數據分析玩出了溫度。
當然也有踩雷經驗。年初在休士頓預訂民宿,明明選擇當地貨幣結帳,回饋卻被歸類為「旅遊平台消費」僅1%。致電客服抗爭時,對方竟說出台語:「林小姐莫急,我幫妳手動補差額啦!」後來發現他們在加州和德州聘了不少台裔客服,專門處理這種灰色地帶爭議。
兩年用下來的心得是:這張卡最適合三種人。一是每年要繳大額保費的家族,二是常跑亞洲的空中飛人,三是剛建立美國信用的新移民。特別是學子們繳學費,那個2%回饋比專門的學費卡還大方。不過要留意,加油站和量販店的回饋有月上限,大額採購記得錯開時間。
最近發現萬通開始玩場景化行銷。上週去爾灣的99大華超市,結帳時APP自動推了張「買珍奶送停車折抵」的券。這種精準到族裔消費習慣的經營,或許正是它在華人社群口碑發酵的關鍵。當傳統銀行還在拚開卡禮,有人已經讀懂我們皮夾裡的鄉愁了。
評論:
保費2%回饋確實猛,但我去年刷三萬多刀人壽保費,年底居然收到1099-MISC表要報稅!有人遇到嗎?
在台北全家刷這張卡買咖啡,被收3%海外手續費是正常的嗎?客服說商家端設定問題
信用分數650剛過線核卡,額度只給$2000。想問養卡秘訣,每月刷多少比例容易快速提額?
比較過Citi Double Cash也是2%,萬通贏在保費也算一般消費。但加油站回饋輸給Costco聯名卡,好難取捨啊
芝加哥中國城餐廳老闆親授:月底前用這張卡繳商業險,搭配萬通季度餐飲5%活動,等於折上折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