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剛出社會那幾年,每次看到財經新聞講台積電、鴻海這些大公司股票,總覺得那是「有錢人的遊戲」。一張動輒幾十萬,我這種月薪三萬多的小職員,扣掉房租生活費能存個五千塊就偷笑了,連「一股」都買不起吧?那時候根本不敢想什麼投資理財,覺得銀行定存就是最安穩的歸宿,雖然利息薄到幾乎感覺不到它在成長。
後來偶然在銀行辦事,聽到隔壁櫃檯一位穿著樸素的大姐在詢問「股票月供計劃」,才第一次知道有這種玩法。原來,不用一次掏出一大筆錢,每個月幾千塊,就能像零存整付一樣,定期買進你心目中的好公司股票,甚至能買到像台積電這種高價股的「零股」。這簡直是為資金有限的小資族開了一扇門。回家後我立刻深入研究,發現這真的不是什麼新潮噱頭,而是非常務實的「時間換空間」策略。
我自己摸索了快五年,從一開始懵懂地跟著熱門名單買,到後來慢慢形成自己的選股邏輯。月供計劃的核心,對我來說不是「賭明牌」,而是「強迫儲蓄」加上「紀律投資」。每個月發薪日,固定扣款一萬元投入選定的幾檔股票,風雨無阻。市場狂熱時,我照樣買;市場恐慌暴跌時,我更要買。就像菜市場阿嬤說的:「歹時機才是好時機」,股價跌,同樣的錢反而能買到更多股數。
關鍵在於「時間」和「複利」。假設每月投入一萬,以台股長期年均報酬率抓個保守的6-8%來算,十年下來,你投入的本金是120萬,但帳戶價值很可能已經默默滾到150萬甚至更多。這多出來的30萬,就是市場給你的「耐心紅利」。而且,這過程完全不用你天天盯盤、殺進殺出搞得心驚膽跳。你只需要做好兩件事:挑幾家體質穩健、你相信它十年後還會存在的公司(比如民生必需、龍頭產業),然後,像設定手機自動繳費一樣,設定好扣款,接著就忘了它,專心過日子。
當然,不是閉著眼睛隨便選。我吃過虧,曾經貪圖高股息選了一檔景氣循環股,結果行業低谷時股價腰斬,配的息根本補不了虧損。後來學乖了,我的月供組合會分散:一部分押在像中華電信這種波動小、配息穩的「定存股」;一部分配置在台積電、統一超這種產業龍頭「成長股」;再留一點點額度,放自己特別看好、但需要時間驗證的「潛力股」。比例怎麼抓?看你的年紀和風險承受度。年輕時成長股比例可以高點,接近退休就以穩健收息為主。
手續費是魔鬼細節!不同銀行、券商收費差很大。有的每月收定額管理費,有的按扣款金額收一定比例,還有的主打低佣金甚至定期定額免手續費。別小看這1%、2%,長期下來吃掉的就是你的複利。我後來選了主打低成本的網路券商,把省下的手續費統統轉換成更多零股,積少成多。
最深刻的體悟是:月供計劃真正對抗的不是市場波動,而是自己的心魔。看到帳面虧損時會不會手癢停扣?聽到朋友短線賺快錢時會不會動搖?這五年來,市場起起落落,我帳戶也曾浮虧超過15%,但我一次都沒停扣。因為我清楚知道,我買的不是明天漲跌的「價格」,而是這些公司未來十年創造價值的「能力」。時間拉長,市場終會獎賞你的紀律。現在回頭看,當初覺得遙不可及的財富累積,就在這一筆筆看似不起眼的每月投入中,靜靜地長大了。
評論:
這篇完全寫出我的心聲!以前總覺得股票門檻高,現在每月扣5000元買零股,看著股數慢慢增加,真的有種踏實感。想請教作者,複利試算有推薦的工具嗎?自己算總覺得哪裡不準。
很認同對抗心魔那段!上個月大跌時差點停扣,咬牙忍住後這個月反彈就慶幸自己沒亂動。不過想問,如果遇到像疫情那種全球暴跌,還是要硬著頭皮繼續買嗎?會不會越攤越平?
手續費那段超重要!之前沒比較,傻傻被銀行收高額管理費兩年後來轉到低佣券商,省下的錢夠多買好幾股台積電。好奇作者有比較過海外券商做台股月供嗎?費用會不會更低?
「買的是創造價值的能力」這句話點醒我。之前太執著每日股價,搞得心情很差。改成月供後專注本業,反而存更穩。分享我的小發現:用券商APP設定扣款日提醒加一句自訂鼓勵標語(像「未來的我在道謝」),堅持下去更有動力!
請問作者怎麼判斷「體質穩健」?看財報的哪些指標最關鍵?另外,如果規劃十年後要買房,月供計劃還適合嗎?還是該中途獲利了結?感謝分享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