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陣雨敲打著窗簷,手邊那杯放涼的烏龍茶苦澀澀的。想起上週阿志捶胸頓足的樣子就好笑——他興沖沖跟著同事買美股,臨門一腳才發現證券戶口沒開複委託功能,眼睜睜看著股價竄上去。這讓我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踏進券商營業廳的懵懂,那些沒人告訴我的細節,才是真正會咬人的螞蟻。
開戶流程?多數人以為帶雙證件跑趟銀行就完事。真正磨人的是那些藏在縫隙裡的選擇題。光「交割銀行」綁定就有玄機:選A銀行可能跨行轉帳免手續費,但B銀行深夜入金速度快兩小時。去年幫母親整理帳戶才發現,她用了十五年的老券商,每筆台股交易竟多收千分之0.5的「系統維護費」,累積下來夠買張高鐵年票。
手續費戰場早就不在檯面上。當所有券商都喊出台股電子單2.8折時,魔鬼藏在「定期定額」的條款裡。我曾經比較過三家龍頭券商的零股方案:X券商宣稱手續費1元起,細看小字才發現每月前兩筆而已,超過就跳回原價;Y券商打著「手續費吃到飽」名號,卻把期權交易成本偷偷灌進點差。真正划算的反倒是某家新創網路券商,用季度交易量折抵管理費的設計,對散戶更友善。
選擇券商像選結婚對象,不能只看表面風光。老字號券商營業員阿娟姐,在我股災恐慌時曾凌晨三點回覆訊息,她手寫的技術分析圖解至今壓在我書桌玻璃墊下。但去年我想開通加密貨幣交易,傳統券商層層關卡審了兩週,最後只丟給我風險告知書簽署。轉身在海外券商平台,生物辨識加護照掃描,三十分鐘完成開戶。當晚就用閒錢買了半枚比特幣,那種自由感是傳統體系給不了的。
最容易被低估的是「帳戶整合力」。前年整理父親遺產時深有體會:他在五家券商有零散持股,光補登摺就跑了三趟。現在我主力戶頭選了能整合台股、美股、港股與基金平台的系統,手機APP裡還能即時換算各幣別總資產淨值。有次在東京地鐵站收到美股除權通知,順手用港幣餘額加碼,五分鐘完成跨市場操作,連新台幣換匯都省了。
最近幫大學生侄女開戶,發現生態已天翻地覆。她最終選了家純網銀旗下的證券戶,開戶禮是Spotify年費會員——這在我們當年想都不敢想。但看她興奮地研究定期定額買美股ETF時,我忍不住提醒:別被免手續費迷花眼,那家券商的美股報價延遲15分鐘。她瞪大眼說:「難怪同學說掛單老是追不上!」妳看,有些坑總得親自踩過才懂。
夜深翻著十幾本不同券商寄來的對帳單,突然發現某家每年收我600元「電子平台使用費」,而另一家用股息再投資計畫就自動豁免。金融世界永遠有驚喜,就像剝洋蔥,以為到底層了,辣味才竄出來。
評論:
請問複委託開通後,想定期定額買日本ETF的話,還要另外申請什麼功能嗎?每次扣款都被收兩筆手續費好痛
看完背脊發涼我居然在XX證券被收了八年「閒置帳戶管理費」,明天立刻去銷戶!
作者提到海外券商快速開戶很誘人,但資金匯出匯回的匯損實測大概會吃掉多少獲利?
能不能具體說說哪家券商的股息再投資計畫最划算?我媽的退休金帳戶每年被吃掉好多零頭
年輕網友路過,認真問:既然手續費都殺到見骨了,傳統券商營業員的價值到底在哪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