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領到股息那天,我盯著銀行帳戶多出的五位數,突然理解什麼叫「錢幫你打工」。那筆錢沒靠加班換來,也沒犧牲周末兼差,純粹是半年前買的電信股準時發放的股利。從此我迷上這種「躺著收錢」的遊戲,但很快發現:買股收息像種果樹,選錯苗或亂澆水,結出的果子不是酸就是爛。
真正穩健的股息投資,核心在「現金流永續性」。去年認識的張阿姨就是活教材,她退休十年全靠股息支付旅費,關鍵在專攻「股息貴族」——那些連續25年以上調升股息的公司。這類企業往往有定價權護城河,像民生必需品或壟斷型基建,就算經濟寒冬也能從消費者口袋掏錢。有次颱風天超市泡水,我發現架上最先被掃光的,永遠是菸酒和衛生紙,這正是我持有食品股十年的底氣。
新手常栽在「高股息陷阱」裡。2018年我貪圖某航運股12%殖利率,結果隔年疫情爆發直接停發股息,股價腰斬。血淚教訓是:股息率超過8%的企業,八成在殺雞取卵。現在我的篩選鐵律是「三低三高」:低負債比(40%)、低股息發放率(70%)、低景氣循環依賴;高自由現金流、高市占率、高定價權。就像挑結婚對象,光看聘金數字會吃大虧。
進場時機更是藝術。多數人看到除息日前股價上漲就追高,其實聰明錢在「股息再投資計畫」裡滾雪球。我持有某金控股14年,最初200張靠股息自動複購,如今滾成420張。關鍵在除息後股價回落時啟動DRIP,等於用折扣價加碼。去年除息季我趁大盤恐慌撿貨,今年領息反而多出23%,這比研究技術線圖實際多了。
最深刻的覺悟是:股息投資像養老金計畫,得用十年刻度看待。2020年股災時,我的投資組合股息縮水15%,但電信和醫療股照常發放,撐住基本現金流。現在我配置分三層:核心持股(50%民生必需型)、成長股息(30%科技巨頭)、機會股息(20%景氣循環股),波動時像三腳凳穩當。當鄰居抱怨定存利率追不上通膨時,我的股息流已連續七年跑贏物價漲幅。
看著帳戶每季自動入帳的股息,終於體會巴菲特說的:「如果你找不到睡覺時也能賺錢的方法,會工作到死。」但別誤會這是速成套路,去年我仍花300小時讀財報,親訪七家企業總部。真正的被動收入,始於主動的紀律。
評論:
請問怎麼判斷股息發放率是否健康?看財報要抓哪些關鍵數字?
持有金融股領息五年了,最近利率環境變化大,該減碼轉向其他產業嗎?
文中的「股息貴族」在台股有哪些具體標的?想參考但擔心踩到地雷股
用股息再投資遇到股價長期盤整怎麼辦?我的中鋼股息複購十年股數沒變多
好奇版主的投資組合年化殖利率大概多少?如何平衡高股息和股價成長性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