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銀行玻璃門前深吸一口氣,手裡捏著剛從便利商店影印好的身份證和健保卡,邊角還帶著點溫熱。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獨自開戶,二十三歲,感覺像遲到的成年禮。裡頭冷氣很足,但手心微微冒汗,櫃檯後方穿著合身制服的行員抬頭對我微笑,那瞬間忽然明白,所謂「理財第一步」,原來從推開這扇門的勇氣開始。
事前準備比想像中瑣碎。翻箱倒櫃找出那枚高中畢業時刻的牛角印章,印面早已磨得圓潤。上週特地跑了兩家銀行比較,發現郵局開戶門檻最低,100元就能起跳,最適合我這種口袋空空的社會新鮮人;而某些民營銀行的數位帳戶,開戶禮送行李箱很誘人,但細看條款才驚覺,得綁定信用卡自動扣繳水電費半年才行。最終選定離租屋處步行五分鐘的老牌銀行,圖的是半夜提款不怕找不到ATM。
真正臨櫃才見識到「雙證件」的學問。以為帶了身份證加駕照萬無一失,行員卻溫和提醒:「先生,健保卡才算第二證件喔。」只好衝去隔壁超商補印,還被多收五塊錢彩印費。填寫申請書時,指尖懸在「約定轉帳帳號」欄位猶豫不決——該預先綁定老家媽媽的帳戶嗎?行員看穿我的遲疑,輕聲說:「這個之後補登存摺時再加填也可以。」頓時鬆了口氣。
最意外的是「印章抉擇」。本以為牛角章夠正式了,行員卻拿出三款印泥讓我試蓋。鮮紅色的傳統印泥蓋出來邊緣暈染,像潑墨山水;快乾印泥清晰如印刷體,但少了點溫度。最後選了中間質感的朱肉印泥,看著自己名字在紙上浮現,有種簽署人生合約的儀式感。行員邊建檔邊閒聊:「年輕人開戶越來越多選晶片金融卡了,轉帳不用跑銀行啦!」順勢遞來一張電子銀行申請書,指尖滑過平板螢幕簽名時,突然有種跨時代的恍惚。
三十分鐘後握著熱騰騰的存摺,深藍封面燙金字體比想像中厚重。行員送我到門口時突然想起什麼:「對了,每月有五次跨提免手續費,別傻傻被扣錢啊!」回程刻意繞去常買咖啡的店,用新開的帳戶付款。當POS機吐出簽單那刻,突然懂了:這薄薄一本子不只是數字紀錄,更是往後柴米油鹽的底氣。經過公園時,把存摺對著午後陽光看,紙頁透出淡淡的浮水印,像生活裡終於錨定的座標。
冷氣有點強。握著那本深藍色存摺走出來,台北午後的陽光曬在臉上竟有點刺痛。銀行自動門在身後闔上,隔絕了裡頭新台幣紙鈔的油墨味和冷冽的空調風。轉角711的咖啡香飄過來,我捏了捏褲袋裡那枚牛角印章,稜角硌著掌心。忽然想起行員最後的叮嚀:「記得三個月內要刷簿子喔,不然變靜止戶很麻煩啦。」原來成年人的自由,是從記得這些細碎規矩開始的。經過提款機時,螢幕藍光映著我的臉,突然想試試新密碼——指尖懸在按鍵上,像開啟某道咒語。身後排隊的阿伯輕咳一聲,我縮回手,把存摺收進背包最內層。不急,往後還有好多年要和這本子打交道呢。
評論:
想問學生開戶有特別推薦哪家嗎?看很多銀行要滿20歲,我剛滿18想打工用
那個印泥選擇太真實!上次用快乾印泥蓋出來超醜,行員還皺眉頭
現在數位帳戶開戶禮真的很陷阱,上次被騙辦卡結果半年內解約要賠三千
提醒大家注意「靜止戶」!我舊戶頭被凍過,解鎖要親自跑原分行超麻煩
請問約定轉帳帳號如果填朋友的,之後匯款給他買二手機車會比較安全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