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翻著信箱裡那張燙金的信用卡帳單,指尖停在「附屬卡年費」欄位時,突然有種被螞蟻咬了一下的感覺。這筆錢,付得有點冤枉。想起上個月隔壁陳太太才在社區中庭抱怨,幫兒子辦的附屬卡,刷沒幾次,年費倒是一毛沒少收。「不是都說免年費嗎?」她皺著眉頭的樣子,讓我想起許多人都踩過這個坑。
附屬卡,聽起來像是主卡的「贈品」,銀行推廣時常把「免年費」三個字喊得響亮。但魔鬼總藏在合約書裡那行小到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的文字中。所謂「免年費」,往往伴隨著「首年免」、「消費達標免」或「特定卡別終身免」的條件。銀行業務當下熱情解說,我們聽著「免年費」就安心簽了名,隔年帳單默默多出幾百甚至幾千元,才驚覺不對勁。
想真正省下這筆錢,得先搞懂銀行遊戲規則。那本隨卡寄來、厚得像小冊子的用卡約定條款,別急著丟回收。翻到「收費標準」那幾頁,耐著性子找「附屬卡年費」相關字眼。重點看三處:免年費的「生效時間」是首年還是永久?「豁免條件」是刷滿次數(例如一年12次)還是累積金額(例如年刷滿5萬)?以及最關鍵的「恢復收費」觸發點是什麼?有些銀行很賊,首年免年費後,次年若未達標,立刻收費毫不手軟。
不同對象的附屬卡,省年費的攻略也大不同。給退休爸媽辦的附屬卡,他們可能一年只刷幾次買藥或繳保險費,挑一張「終身免年費」的卡種最安心,像是一些銀行的基礎悠遊聯名卡或特定商場聯名卡,條件清楚寫明「附屬卡亦享終身免年費」,白紙黑字才可靠。給另一半辦的共享額度附屬卡,如果兩人都是刷卡主力,不妨鎖定「高回饋」且「附卡免年費門檻低」的卡,例如某些主打家庭消費回饋的百貨聯名卡,通常主附卡合併計算消費額度,達標更容易。
至於給剛上大學的孩子辦附屬卡,年齡是關鍵。多數銀行規定附屬卡持有人需年滿15歲,部分卡種甚至要求18歲。除了確認年齡,更要留意附屬卡的「消費權限」。有些銀行允許主卡人設定附屬卡的單筆或每月消費上限,甚至關閉預借現金功能。這不只是防孩子衝動購物,更是保護自己。切記,附屬卡的每一筆消費,法律責任最終都落在主卡人肩上。曾聽過朋友小孩網路課金刷掉數萬,收到帳單瞬間血壓飆升的真實案例。
省年費的另一個秘訣,藏在「權益合併計算」裡。很多頂級卡提供機場貴賓室、機場接送或高額旅遊平安險,這些好處,附屬卡持有人通常也能共享,且不另收費。但前提是主卡本身的年費門檻已達標。如果主卡年費靠消費額或積分抵扣了,附屬卡自然也能跟著「搭便車」享受福利。這就像買一送一的隱藏版優惠,不問,銀行不會主動告訴你。
最後,養成一個小習慣:把附屬卡的「免年費條件」寫在便利貼,貼在冰箱或記在手機備忘錄。銀行不會在收年費前溫馨提醒你「本月再刷兩筆就免年費了」。等帳單來,錢扣了,要申訴撤銷,難度堪比登天。省錢這回事,從來不是撿現成便宜,而是把規則摸透,在細節處留心。附屬卡的免年費攻略,說穿了就是一次精明的「契約閱讀練習」。省下的,不只是帳單上那筆數字,更是對自己財務主權的牢牢掌握。畢竟,錢可以花得痛快,但絕不能被默默吃掉。
評論:
看完立刻翻出我媽的附屬卡合約果然寫著「首年免年費,次年消費滿六萬免」!差點被收$1800,感謝提醒!
請問版主有推薦給大學生、完全免年費的附屬卡嗎?孩子剛滿16想讓他學理財,又怕他亂刷。
真的!去年就被收過附卡年費,打去客服理論還被回「合約第12條寫很清楚」銀行文字遊戲玩不過啊。
想補充:有些頂級卡像XX無限卡,就算主卡用積分抵年費,附卡還是要另外收$5000!這點超坑,辦卡時要問清楚。
附卡消費主卡人要負全責這點太重要!我表弟把附卡借女友,結果被刷十幾萬買包,現在還在打官司
海外用附屬卡要注意!上次在日本刷卡失敗,才發現主卡人沒開通「跨境交易鎖」,差點讓老婆在藥妝店尷尬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