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陪朋友去入境事務大樓換特區護照,冷氣開得十足,空氣裡飄著影印機的油墨味和隱約的焦慮。排隊時前面一位阿婆捏著發黃的舊護照反覆摩挲,邊角都磨白了,突然感慨這本小冊子裝著多少人的天涯海角。我幫親友辦過幾次,自己也更新過,摸出些門道,不是官腔流程表能寫透的。
現在全港辦證都得先啃硬骨頭——搶網上預約。週一清早八點五十九分打開電腦,登入系統頁面,滑鼠懸在「預約」按鈕上抖著。九點整狂點,畫面轉了半分鐘圈圈,彈出「目前預約已滿」。後來發現週二下午三點或週四晚十點這種冷門時段,系統反而像睡醒打呵欠,名額鬆動些。有次深夜刷到灣仔辦事處隔天的空檔,像中六合彩三獎。
填表才是真功夫。姓名拼音欄最噬人,朋友「張志強」自信填了\Cheung Chi Keung\,結果被櫃檯阿姐用紅筆圈出:「身份證寫\Cheung Chi-keung\呀!中間條短橫線係命根嚟㗎!」後來學乖了,把身份證攤在鍵盤旁逐字對照,連空格都數清楚。住址證明更考記性,三個月內的水電單壓在冰箱磁石下,抽出來還沾著外賣餐單的油漬。
拍照這關看似簡單,栽跟頭的最多。銅鑼灣快圖美師傅叼著煙說:「後生仔,頭仰高啲!唔係影雙下巴啊!」藍底布幕前僵笑半小時,出來的照片像被通緝。後來發現各區政府合署裡的自助機反而寬容,燈光均勻,拍三次才收廿蚊,螢幕提示「請勿露齒」的字閃得溫柔。
交證那天帶齊身家性命:舊護照當剪角祭品、身份證正副本、地址證明影本。影印時記得把證件壓在玻璃板正中央,否則邊緣黑影會被當成塗改。灣仔大樓四樓的影印機常年排長龍,角落那台吃紙不吐錢,硬幣卡在喉嚨咯咯響。
櫃檯職員驗文件像鑑寶,翻紙聲唰唰響。突然指尖停在某頁:「呢度漏簽名。」朋友慌張補簽,原子筆沒水劃出淡痕,職員嘆氣推來自己的筆。繳費櫃檯只收EPS或八達通,現金?免問。收據薄得像蟬翼,得夾進手機殼裡供著。
領證通知比初戀回訊更難等。三週後某個暴雨週三,簡訊「叮」一聲跳出來,差點淹沒在外賣APP促銷裡。衝去領證時帶齊收據和身份證,新護照藏在防偽膠套裡,墨綠封面透著涼氣。翻開首頁見自己照片,終於沒像囚犯照了。
舊護照被剪去右上角時,職員剪刀「咔嚓」聲清脆。朋友突然攥緊拳頭——那本蓋著京都櫻花紀念章、清邁夜市落地簽貼紙的舊護照,像被斬斷的時光標本。新護照沉甸甸的,指腹擦過燙金國徽微微凸起,下一站該印上哪國的入境章呢?
評論:
中環辦事處預約真係搶到心臟病發,有次我凌晨四點偷雞上網竟然約到,係咪撞邪?
地址證明用銀行信得唔得?我張電費單啱啱過咗三日死線
護照相影到塊面反光,職員話似油浸鹹蛋黃,自助機救咗我條命
舊護照被剪角那刻莫名心痛,裡面仲有已關閉嘅迪士尼郵輪蓋印
可唔可以幫六歲仔代領?定必須拖佢去現場核對樣貌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