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颱風襲港,我困在銅鑼灣酒店看窗外風雨飄搖時,才驚覺手上那張旅遊保單不只是紙張,而是救命繩。當時航班取消延誤兩天,信用卡附贈的保險竟不涵蓋額外住宿費,最後自掏腰包付了近萬台幣的房錢。這筆冤枉錢徹底教會我:去香港這種瞬息萬變的國際都會,旅遊保險絕不能將就。
香港的魔幻在於轉角就切換場景。早上還在太平山頂看維港晨光,下午可能因暴雨困在赤柱市集;前腳踏出米其林餐廳,後腳就遇上地鐵故障。去年港鐵荃灣線信號故障,我在紅磡站月台人潮裡被推擠時,背包側袋的現金不翼而飛。這些看似戲劇化的情境,其實是香港旅人的日常。
挑保險得當個精算師。醫療額度至少百萬台幣,別被香港私立醫院帳單嚇破膽——朋友在尖沙咀診所看個腸胃炎就刷掉八千港幣。切記確認條款是否包含「突發病症」,我有回帶長輩遊香港,高血壓舊疾復發送急診,某些保單視為「既往症」拒賠。另個隱形地雷是「自負額」,某次理賠才發現要自行負擔首日三千台幣,等於白買。
現在連買杯蘭芳園奶茶都能掃支付寶,但保險單據還得靠紙本救命。那次在旺角被偷相機後學乖了:報案時堅持要警署開具「財物損失證明」,英文版加蓋藍章;回台前衝進星巴克列印電子保單,店員看我用顫抖的手塞鈔票進影印機,還多送兩包糖包安慰。理賠專員後來透露,三成案件卡關都因缺報案編號或購物發票。
最容易被輕忽的其實是旅遊不便險。當國泰航空通知我航班延誤那晚,手機同時跳出三條訊息:保險公司APP自動啟動理賠、合作計程車行派車碼、協議酒店空房查詢系統。原來那張保單早串接香港在地服務網,比旅行社領隊還可靠。隔天在青衣城飲茶時查帳戶,延誤津貼已入帳,剛好Cover龍蝦粥套餐。
有回在重慶大廈換匯,旁桌歐洲背包客炫耀他買的保險每日只要兩美元。結果他在南丫島摔裂腳踝,救護艇送回中環的費用就噴掉整個旅費。精打細算如我,會把保費拆算成「每小時保障成本」——日均百元台幣的保單,等於每小時花四塊錢雇個隱形保鑣,這投資報酬率比買珍妮曲奇聰明多了。
深夜的廟街依然喧囂,我坐在油麻地果欄旁的糖水攤翻看保單條款。掌櫃阿伯遞上腐竹白果糖水時瞥見文件,突然用廣東話嘀咕:「後生仔,張紙貴過我成煲糖水,但起碼瞓覺唔使紮醒嘛。」匙羹攪動碗底銀杏的觸感,混著這句話沉進心底。原來所謂安心感,是當你在異鄉的霓虹燈下,知道自己永遠有退路。
評論:
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去香港真的沒買保險!想問如果已經到機場才發現忘了投保,還有補救方式嗎?
作者提到醫療額度要百萬台幣會不會太高?我查主流保單都只保五十萬左右
深有同感!去年在香港地鐵站扭傷腳,光救護車送養和醫院就花了HKD$2800,好險保險全賠
跪求分享理賠經驗!如果購物發票被偷怎麼辦?我朋友在朗豪坊買錶的收據和錶盒一起被扒走了
這篇該列為香港行前必讀!不過補充一點:某些信用卡附贈的保險其實涵蓋購物保障,記得翻出壓箱底的那些權益手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