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阳光懒洋洋地洒在Markham的街头,我偶然拐进一家不起眼的小店,招牌上写着“海之味”。推门进去,一股海洋的咸鲜扑面而来,夹杂着烤炉的烟火气。老板是个热情的老华侨,操着带广东口音的英语,笑眯眯地推荐了当天的龙虾特餐。他说:“这是刚从新斯科舍运来的,活蹦乱跳的,保证让你尝到大海的原味。”我的心跳加速了——作为一个在五大洲吃过海鲜的老饕,这种承诺总是让我期待。
坐在靠窗的位子上,我环顾四周。餐厅不大,墙上挂着褪色的渔网和泛黄的海报,记录着渔民的故事。几个本地家庭在谈笑风生,孩子好奇地盯着水箱里游动的龙虾。这氛围让我想起年轻时在温哥华港口打工的日子,那些清晨卸货的回忆涌上心头。老板亲自端来一只沉甸甸的铁盘,龙虾足有两磅重,外壳红得发亮,冒着热气。他告诉我,他们用传统的蒸烤法,先用海水浸泡,再慢火烘烤,锁住每一滴汁水。酱汁是秘制的,融合了蒜泥、黄油和一丝柠檬草,那种香气钻进鼻尖,瞬间勾起童年的味觉记忆——外婆在厨房炖海鲜的场景。
小心翼翼地剥开虾壳,雪白的肉质弹跳出来。第一口下去,鲜甜的汁液在舌尖炸开,柔嫩得像丝绸滑过喉咙。蒜香黄油恰到好处地平衡了海味的咸鲜,没有一丝腥气,只有纯粹的海洋精华。我闭眼咀嚼,仿佛置身大西洋的浪涛中。龙虾的鲜美不只是味蕾的享受,它承载着北美的渔业文化——从原住民的捕捞传统到移民社区的创新烹饪。在Markham这个多元文化熔炉,龙虾成了桥梁,连接着东方与西方的美食哲学。每次咬下,我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:这不仅是一顿饭,而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。
吃完后,我靠在椅背上回味。龙虾的蛋白质和omega-3让身体轻盈起来,大脑也清醒许多。老板递来一杯冰镇的白葡萄酒,笑着说:“龙虾要配点酒,才叫完整。”我点头赞同。临走前,他塞给我一张名片,上面印着捕捞合作社的信息——他们坚持可持续捕捞,确保每一只龙虾都来自健康海域。这让我想起全球海鲜产业的挑战:过度捕捞的阴影下,选择负责任的餐厅多么重要。Markham的龙虾盛宴,不只是味觉的狂欢,更是一次生态意识的觉醒之旅。
如果你路过这个城市,别错过这场盛宴。找家本地小店,点上一只新鲜龙虾,让鲜美的汁水唤醒你的感官。相信我,它会成为你旅行中最闪亮的记忆碎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