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的脚步一近,家家户户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。大年初一,整个城市仿佛被染上了一层金红,鞭炮声此起彼伏,孩子们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。我家也不例外,一大早,厨房就热闹起来,铁锅炖的香气从窗户飘出,勾起了无数回忆。这口老铁锅,是爷爷传下来的,它见证了几代人的团圆时刻,炖出的不仅仅是美味,更是浓浓的家庭情感。
记得小时候,每逢大年初一,奶奶总会早早起床,把铁锅擦得锃亮。她一边哼着小曲,一边挑选新鲜的排骨和蔬菜。我蹲在灶台边,看着她把食材一层层铺进锅里,加几片姜、几粒八角,再淋上自家酿的酱油。火苗舔着锅底,发出滋滋的声响,蒸汽升腾起来,模糊了她的笑容。那时不懂,只觉得香味馋人,现在回想起来,那是爱的味道——慢火炖煮的过程,就像家人间的磨合,需要耐心和时间,才能熬出深厚的滋味。
铁锅炖的秘诀,其实藏在细节里。食材必须新鲜,排骨要选带点肥肉的,蔬菜得是当季的本地货。火候是关键,先用大火烧开,再转小火慢炖两三个小时,让汤汁慢慢收浓。别急着加盐,等炖到半途再调味,这样肉质更嫩,汤头更鲜。奶奶常说,炖菜就像过日子,不能急功近利,得让它自然入味。她还爱加点党参或枸杞,说是养生之道,但在我眼里,那是她对子孙健康的牵挂。每次掀开锅盖,那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,瞬间就能把全家人聚到餐桌前。
大年初一的铁锅炖,不只是满足味蕾,它成了情感的纽带。一家人围坐一桌,热气腾腾的炖菜端上来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分享过去一年的故事。爷爷会说起年轻时的闯荡,爸爸回忆小时候的趣事,我们这些小辈则插科打诨,笑声不断。食物成了催化剂,融化了一年的疲惫和隔阂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,这种仪式感尤为珍贵——它提醒我们,团圆不是形式,而是心与心的靠近。一顿饭下来,胃饱了,心也暖了,那份情谊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。
如今,奶奶已经不在了,但那口铁锅还在我家厨房里。每年大年初一,我学着她的样子,炖上一锅菜。起初手忙脚乱,炖出的味道总差那么一点,后来才明白,秘诀不在技巧,而在心境。放下手机,关掉电视,专注在火候和食材上,让炖煮的过程变成一种冥想。食物承载着传统,也传递着希望。在这个数字时代,守护这样的家庭仪式,或许是我们对抗浮躁的最后堡垒。大年初一的铁锅炖,不只滋养身体,更滋养灵魂——它告诉我们,无论世界如何变迁,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