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大丸餐厅的那一刻,我就被那股熟悉的日式氛围包裹了——木质的推拉门、柔和的纸灯、还有空气中飘散的淡淡酱油香。去年在京都出差时,朋友推荐我来这里,说它藏着东京老饕们私藏的味道。大丸的菜单不是那种花哨的现代创新,而是扎根于江户时代的传统,每一道菜都像在诉说故事。如果你第一次来,别急着翻菜单,先点杯热绿茶暖暖手,感受那份沉淀的宁静。
说到必点,天妇罗绝对是开场戏。大丸的天妇罗不是普通油炸货,他们用当季野菜和鲜虾,裹上薄薄一层特制面糊,油温控制在180度,炸出来金黄酥脆却不油腻。我记得点过一份混合天妇罗,咬一口虾仁,外层“咔嚓”一声裂开,里面肉汁四溢,配上萝卜泥蘸酱,酸甜清爽。厨师告诉我,这手艺是跟东京老铺学的,油用的是芝麻油和米油的混合,少一分火候就软塌,多一分就焦苦。那份平衡,让我想起小时候祖母做的家常菜,简单却让人念念不忘。
再尝尝他们的握寿司,尤其是金枪鱼中腹。大丸的鱼生从筑地市场直送,每天清晨新鲜到店。厨师捏饭团时手指轻快,米饭温度刚好温热,金枪鱼肉脂均匀,入口即化,带点海洋的微甜。我常坐在吧台看他们操作,那专注的眼神就像艺术家在创作。一次跟厨师聊天,他说选鱼要看“目利”,也就是凭经验判断新鲜度,不是靠仪器。这种细节,让每贯寿司都成了活的历史。如果你怕生食,试试炙烧鲑鱼,表面微焦,香气扑鼻,再配点山葵,辛辣中透出鲜甜。
拉面爱好者别错过豚骨汤底。大丸的版本汤头熬足12小时,猪骨骨髓全溶进去,浓白如奶却不腥。面条是自家手打,粗细适中,嚼劲十足。有一次加班到深夜,我溜进来点了一碗,热汤下肚,疲惫瞬间消散。汤里加了黑蒜油提香,叉烧肉厚切,慢煮到软烂,每一口都像拥抱。这拉面源自九州博多,但大丸加了点关西风味,少盐多鲜,喝完汤碗底不留油星。
收尾时,茶碗蒸是暖心之选。它看似简单——鸡蛋羹蒸到顺滑如绸,里面藏着小虾、香菇和鸡肉丁——但火候是关键。大丸用柴鱼高汤代替水,蒸出来蛋香浓郁,带点海洋的回甘。我第一次点它时,以为就是普通蒸蛋,结果一勺下去,细腻得能在舌尖融化。服务员说,这菜是怀石料理的遗珠,讲究“旬の味”,用当季食材。冬日里吃它,配点清酒,整个人都暖洋洋的。
大丸的菜单不追潮流,却靠经典赢人。这些菜背后是几代人的坚守,从选材到烹饪,都透着职人精神。下次你来,别光看照片,亲自尝一尝。那种真实的味道,会让你明白为什么日本料理能征服世界。
天妇罗的蘸酱配方能分享吗?我试做总感觉差了点酸味。
拉面汤底熬12小时,家庭厨房能复制吗?还是得去店里吃?
大丸的寿司米是哪种米?我在超市买的总捏不紧。
茶碗蒸适合带小孩吃吗?我家娃挑食,怕他不喜欢。
上次去点了金枪鱼寿司,确实新鲜!但价格小贵,有平价替代菜推荐吗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