巷子口那盏昏黄的灯总在午夜亮得最精神,像老熟人眨着的眼。上周三加班到胃里泛酸水,开车乱转时撞见了「好兄弟」的招牌,红底黄字,粗粝得带着东北雪渣子的劲儿。推门一股热浪混着炭火香劈头盖脸砸过来,瞬间就把魂儿勾住了——这味儿,对路。
老板老张嗓门敞亮,围裙油亮得能照出人影,手里铁钳翻飞像耍兵器。他身后冰柜里码着肉串,不是超市那种规规矩矩的冻品,羊腿肉带着筋膜的活络劲儿,牛胸口油白花花颤巍巍,鸡脆骨还沾着点没剔净的嫩肉。老张说肉是凌晨三点去肉联厂“抢”的,“冻肉?那是对不起炭火!”铁签子是他自个儿找人打的,沉手,粗粝,串上肉沉甸甸往下坠,烤起来受热才匀。
炭是果木的,在旧油桶改的炉子里烧得通红,火星子噼啪乱蹦。肉串一挨上去,“滋啦”一声,白烟裹着油香猛地腾起。老张刷油像画家泼墨,手腕一抖,薄薄一层油膜裹住肉,锁住汁水。盐粒子、孜然粒、辣椒面,从粗粝的手掌里天女散花般撒落,不是调料粉,是实实在在的颗粒,咬到孜然粒时“咯嘣”一响,香气在齿间炸开。最绝是那羊腰子,烤到外层焦脆微卷,内里还是颤巍巍的嫩,膻气被炭火逼成了勾魂的脂香,一口下去,脑门能沁出细汗。
夜越深,炉火越旺。下夜班的出租车司机、刚喝完一轮的兄弟伙、裹着羽绒服的情侣,挤在不大的店面里。塑料凳子矮,小方桌油亮,没人讲究。冰镇的大绿棒子(啤酒)往桌脚一杵,杯壁挂满霜。撸串得动手,铁签子烫手,油顺着指缝流,也顾不上擦。肉是扎扎实实的,筋头巴脑的牛板筋得用牙撕扯,油边(牛胸口油)烤得焦脆流油,入口即化又带点脆韧,罪恶感被香气冲得稀碎。锡纸盒里咕嘟着酸菜粉丝,油汪汪的汤上飘着白肉片,酸得透亮,解腻又暖胃,是给这场荤腥盛宴压阵的角儿。
东北烧烤的魂儿,在粗粝里的讲究。炭要旺,肉要鲜,料要狠。看似粗放,实则全是手上功夫——火候差一秒,嫩变老;调料手一抖,香变齁。这是关外寒夜里捂热的烟火气,是滚烫铁签子上串着的人情江湖。坐在“好兄弟”油乎乎的塑料凳上,听着老张敞亮的吆喝,盯着炉火里翻飞的肉串,才懂为啥有人管这叫“深夜救赎”。胃满了,心也实了,仿佛能扛住明天所有的冷风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