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翻邮箱时看到星岛日报的招聘推送,突然想起十年前我刚落地多伦多那会儿,在唐人街报刊亭买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就是星岛。当时举着报纸在街头研究分类广告栏的求职信息,油墨沾了满手。这些年纸媒式微,但星岛转型得挺成功,现在官网招聘版块每周更新,成了不少华人新移民找工作的灯塔。
最近他们开放的多伦多岗位挺有意思。除了传统的采编团队扩招,最亮眼的是新媒体运营岗,要求能玩转TikTok和Instagram双语内容。上周和星岛人力资源部的老陈喝咖啡,他说现在最缺的是懂数据可视化的人才,简单说就是能把枯燥的移民政策数据做成动态信息图的狠角色。还有个冷门但高薪的职位是粤语播客监制,时薪开到45加币,专门做本地粤语社区内容。
有个误区得提醒:不是会写中文就能进星岛。去年帮朋友孩子改简历,那孩子在约克大学读传媒,以为双语是王牌,结果初面就被刷了。后来托人打听才知道,现在他们考实操——现场给个安省租房纠纷的新闻线索,要求两小时内产出文字稿加短视频脚本。这种复合能力测试,比简历上写\精通Office\残酷多了。
建议想投递的朋友先做三件事:第一,把星岛APP最近三十条推送标题做成词云图,看看高频词是\移民新政\还是\社区活动\;第二,翻出五年前同期的招聘广告对比,你会发现房产类岗位减少40%,数字营销岗翻了两倍;第三,去他们油管频道当三天潜水员,观察每条视频前十五秒的钩子设计。这些细节比海投一百份简历都有用。
有个现象挺耐人寻味:星岛在多伦多总部茶水间的公告板上,常年贴着员工进修课程表。上月去拜访时看见新增了AI工具工作坊,教用ChatGPT做突发新闻快讯。传统媒体这艘大船调头不易,但掌舵的显然清楚,在密西沙加工厂流水线和DT金融区投行offer的双重夹击下,媒体公司想留住年轻人,光靠情怀可不够。
前两天遇到个成功案例。小吴用了个剑走偏锋的法子:把求职信写成调查报告,分析星岛Instagram去年点赞最高的十条内容,附上自己重制的三条改进版。入职后他告诉我,总监当场指着其中条关于万锦市中秋活动的策划说:\这条要是你来做,预算怎么分配?\他立刻掏出手机展示提前做好的Excel成本表——你看,机会确实偏爱戏多的选手。
最后说个扎心现实:星岛招聘季最常拒人的理由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\与读者画像契合度低\。他们读者群七成是45岁以上老移民,三成是留学生。要是应聘者满嘴Z世代黑话却不懂早茶文化,或者能背《论语》但刷不明白huarenca,再漂亮的简历也悬。这碗饭终究是端给那些能在茶餐厅听阿伯聊完市府新规,转身就能把话题做成爆款短视频的跨界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