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傍晚,我踏进松田日本料理的门槛,一股淡淡的木香混着海苔的清香扑面而来,瞬间把我拉回了多年前在京都小巷里的记忆。作为一个常年漂泊在东京、大阪和纽约的美食老饕,我尝过无数日式餐厅,但松田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不追求浮华,只专注食材的本真——从北海道空运的鲜鱼到九州山区的时令野菜,每一道菜都像一首无声的诗,诉说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。
餐厅藏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条梧桐树荫下,门面低调得容易错过,但一进去,原木吧台和纸灯笼的暖光就营造出一种私密而宁静的氛围。主厨松田先生亲自站在料理台前,他五十多岁,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,却灵活得像在演奏乐器。我点了当季的omakase套餐,他微笑着点头,眼神里透着对食材的自信——仿佛在说,这顿饭不是填饱肚子,而是一场味蕾的修行。
第一道菜是鲔鱼大腹刺身,粉红的肉色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松田先生用山葵现磨成泥,轻轻点在鱼肉上,入口即化,油脂的丰润和微妙的酸度完美平衡。这不是简单的生鱼片,而是对海洋的致敬:鱼获来自筑地市场的清晨拍卖,全程冰鲜运输,确保每一口都带着海风的鲜甜。我闭上眼,想起了在函馆鱼市看渔民卸货的场景,那份新鲜感竟在这里重现。
接着是天妇罗拼盘——虾、茄子、香菇裹着薄如蝉翼的面衣,炸得金黄酥脆。松田坚持用芝麻油低温慢炸,油温控制得精准到秒,咬下去外脆里嫩,蔬菜的汁水瞬间迸发。这道菜考验的是火候的禅意:多一秒则焦,少一秒则生。我边吃边聊起日本江户时代的料理哲学,松田点头说:“食材是大地赐予的礼物,我们只做它的仆人。”这种谦卑的态度,让每一道菜都超越了食物本身,成为文化的载体。
寿司环节最令人难忘。醋饭的温度和松软度恰到好处,捏握时松田的手势轻柔如抚琴。金枪鱼中腹、海胆、星鳗轮番登场,海胆的甘甜在舌尖融化时,我几乎忘了呼吸。他用的赤醋是自家发酵三年而成,带点微妙的果香,这种细节在其他店往往被忽略,却正是松田的魂——它不追求米其林的星星,只守护着江户前寿司的古老血脉。
一顿饭下来,配上一壶温热的清酒,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味觉的朝圣。松田的价格不菲,人均千元起,但每一分钱都值在匠心和体验上。它不是网红打卡地,而是给懂行的人准备的隐秘殿堂。离开时,松田鞠躬送客,那谦恭的姿态让我想起一句和食箴言:一期一会。下次再来,或许季节已变,菜单更新,但那份对美食的虔诚永存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