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去年冬天,我溜达到广州老城区的棠下街,那股熟悉的炭火香一下子勾住了我。寒风里,街角的棠下燒臘铺子冒着热气,老板老陈正挥着刀,切下一块油亮的叉烧。那会儿我刚从国外回来,正馋着家乡味儿,就一脚踏了进去。结果呢,一盘烧鹅饭端上来,皮脆肉嫩,酱汁渗进米饭里,整个人都暖了。从那以后,棠下燒臘成了我的秘密据点,每次回广州,总得去解解馋。
烧腊这东西,在广州可不是随便糊弄的。早些年,街坊邻居们靠它撑起生计,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。棠下燒臘的招牌,就藏着这份老手艺。老板老陈是第三代传人,他家祖上从清朝末年开始做烧腊,用的还是祖传秘方。叉烧得选猪肩肉,腌上三天三夜,糖、酱油、五香粉的比例一丝不苟,炭火烤时得盯着火候,太旺了皮焦,太弱了肉柴。有一次,我问老陈为啥不换现代烤箱,他咧嘴一笑,说炭火那股烟熏味儿,机器哪能比?这才是灵魂。
走进铺子,那股烟火气扑面而来。玻璃柜里挂着烧鸭、叉烧、烧肉,油光闪闪的,看得人直咽口水。我最爱点他们的烧鹅饭,鹅是当天从郊区农场运来的,现宰现烤。皮脆得咔嚓响,咬一口,油脂在嘴里化开,配着酸梅酱,酸甜解腻。老陈总提醒我,吃烧腊得趁热,凉了风味就散了。环境不算豪华,几张木桌板凳,墙上贴满老照片,记录着几十年的变迁。食客多是老街坊,边吃边唠家常,那氛围像回了家一样。
烧腊的魅力,不止在味道,还在它背后的故事。广州人常说“无烧腊不成席”,婚丧嫁娶都少不了它。棠下燒臘坚持用传统方法,但也在悄悄创新。比如,他们加了蜜汁叉烧的甜度,迎合年轻人喜好,却从不用添加剂。老陈说,现在年轻人追新潮,但老味道得传下去。有次他儿子接班试烤,火候没控好,整炉烧鸭废了,老陈没骂人,只默默重做。这种执着,让每口肉都带着人情味儿。
吃完一盘烧肉饭,我常坐在角落发呆。烧腊像广州的缩影,繁华里守着根。棠下街这些年高楼林立,可老铺子还在,炭火烟升腾着,提醒人们别丢了本真。下次你来广州,别光奔着网红店,拐进棠下燒臘试试。点份双拼,配碗老火汤,慢慢嚼,那份朴实的美味能钻进心里。美食嘛,不就是生活的小确幸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