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晚上,风里带着点凉意,我和老李在街角闲逛,肚子咕咕叫得厉害。突然,一股浓郁的炭火香钻进鼻子,顺着味儿找过去,就撞见了“杨师傅东北烧烤王”——一家藏在胡同深处的小店。门脸不大,红灯笼晃晃悠悠,里头人声鼎沸,全是东北老乡的豪爽笑声。我心想,这地方,准错不了。
推门进去,热浪扑面而来。墙上挂着褪色的老照片,拍的是东北雪景和农家院儿,杨师傅本人就站在烤架前,手腕翻飞地转着肉串。他头发花白,脸上刻着风霜,但眼神亮得跟炭火似的。“来了啊,坐!”他招呼一声,声音沙哑却透着暖意。店里没几张桌子,挤满了人,大家喝着啤酒,扯着闲篇儿,空气里混着孜然、辣椒和烤肉的焦香。这不是啥高档餐厅,就是个接地气的烟火地儿,让你一秒穿越到松花江边的烧烤摊。
点上几串招牌羊肉,杨师傅的手法看得我入迷。肉是当天现宰的羔羊肉,切成拇指大的块儿,肥瘦相间,用东北老方子腌过——花椒、大料、酱油,再加点秘制酱料。炭火是果木烧的,温度稳得很,肉串一架上就滋啦作响,油珠子直冒。杨师傅说,这活儿讲究火候,“急不得,慢不得,得像熬日子一样”。肉皮烤得金黄焦脆,里头却嫩得流汁,撒上孜然辣椒面儿,一口下去,那股子野性的鲜香直冲脑门儿。不是城里那些流水线货色能比的,这是东北黑土地里长出来的粗犷劲儿。
除了羊肉,烤玉米也绝了。东北的甜玉米,剥了皮直接上火烤,炭火把糖分逼出来,表面焦黑,掰开却是金黄爆浆。蘸点杨师傅自制的蒜蓉辣酱,甜辣交织,吃得我舌头都打颤。还有烤茄子,软糯得像炖烂的土豆,淋上香油葱花,简单却勾魂。这些串儿背后,藏着东北人的生存智慧——天寒地冻的,围炉烧烤不只是填肚子,是抱团取暖的仪式。我记得小时候在哈尔滨,大雪封门时,一家人就围着火炉烤串儿,热气腾腾里唠家常,那滋味比肉还香。
吃着吃着,我和杨师傅唠上了。他年轻时在黑龙江林场干活,冬天零下三十度,烤串儿是唯一的乐子。后来进城打拼,开了这小店,一干就是二十年。“串儿烤的是人情味儿,”他抿口白酒说,“城里人忙得慌,来这儿慢下来,嚼两口肉,喝杯酒,啥烦恼都化了。”这话戳中我心窝。那天我吃到撑,胃里暖烘烘的,脑子里全是东北旷野的风声。临走时,杨师傅塞给我几串没烤的肉,“带回去试试,火候别大,中火就行。”这趟美味之旅,不只是舌头上的狂欢,是挖到了生活里最真的那口热乎气儿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