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那扇挂着艾德莱斯绸门帘的木门,烤肉的焦香混合着孜然热烈的气息,像一双无形的手,猛地拽了你一把。这不是那种精致摆盘、灯光考究的网红店,几张铺着塑料布的方桌,墙角摞着高高的馕饼,墙上褪色的挂毯图案模糊,却透着岁月浸润的温度。炉膛里炭火正旺,铁签上的羊肉块滋滋作响,油星子蹦跳着,溅落在滚烫的馕坑壁上,瞬间化作一缕带着肉香的青烟。这就是我心中“地道”的模样——乌鲁木齐大巴扎附近那条小巷深处,开了快三十年的“艾力江快餐”。
老板艾力江大叔,脸膛黑红,笑容像新疆正午的太阳一样晃眼。他麻利地翻动着烤架上的肉串,手腕一抖,孜然粉和辣椒面如同天女散花般均匀落下。“亚克西姆斯孜!(你好!)来了嘛?今天羊娃子(小羊)的腿肉好得很!” 他的汉语带着浓重的口音,却无比亲切。在这里,点菜不需要菜单,熟客都懂,看冰柜里当天有什么新鲜货。必点的当然是那烤得外焦里嫩、肥瘦相间的红柳烤肉,粗犷的红柳枝锁住了羊肉的汁水,咬下去,原始的肉香混合着红柳特有的植物清香,瞬间在口中爆开,任何高级西餐厅的牛排都显得过于规矩了。再配上刚出炉、还烫手的烤包子(萨姆萨),薄薄的面皮酥脆,里面是滚烫的洋葱羊肉馅,一口下去,丰腴的汁水能烫到舌头,却让人忍不住赶紧咬下第二口。
千万别错过那一大锅金灿灿的抓饭(波罗)。艾力江的妻子古丽阿姨,每天清晨就开始熬制羊骨汤,精选的黄萝卜条和羊肉丁在羊油里慢慢煸炒出甜香,再倒入浸泡好的长粒香米,耐心焖煮。米粒吸饱了羊油的丰腴和萝卜的清甜,颗颗分明,油亮诱人。最精华的是埋在饭底、焖得酥烂脱骨的羊肉,用勺子轻轻一拨就散开。吃抓饭,一定要配一小碟他家自制的酸奶(艾兰),浓稠得像凝固的奶油,酸得纯粹又解腻,上面还撒着星星点点的黑芝麻。一勺滚烫油润的抓饭,配一小口冰凉酸冽的酸奶,冰火交融的滋味,是味蕾最直接的快乐。
如果你人多,提前预定一只烤全羊(图努尔卡瓦甫)才算过瘾。整只羊羔架在特制的馕坑里,用果木炭暗火慢烤数小时。出炉时,羊皮金黄酥脆,像涂了蜜的琥珀,刀子划开的瞬间,热气裹挟着无法形容的复合香气喷涌而出。肉质鲜嫩无比,带着果木的烟熏气息,蘸一点细盐,或者抹上一点古丽阿姨用新鲜番茄、辣椒和香料熬制的“皮亚孜”(辣酱),那滋味,足以让任何华丽的辞藻失效,只剩下满足的叹息。
在这里吃饭,节奏不由你。菜是一道道上的,烤好了就端上来,别催。等待下一道菜的间隙,啜一口滚烫的砖茶,看艾力江大叔和熟客们用维吾尔语大声谈笑,空气里弥漫着听不懂却无比生动的音节。墙上挂着的冬不拉琴弦上似乎还残留着昨日聚会的欢歌。这不仅仅是一顿饭,更像是一次闯入维吾尔族日常生活的短暂旅程。食物是纽带,连接着这片土地的阳光、风沙、牧民的辛劳和家庭的温暖。每一口滋味里,都沉淀着天山雪水的清冽,戈壁绿洲的馈赠,和这个民族热情好客、在粗粝中创造美味的生存智慧。
离开时,肚子滚圆,衣服上沾满了烤肉的味道。艾力江大叔会塞给你一个热乎的芝麻馕,“路上吃嘛!” 这朴实的馈赠,比任何精致的伴手礼都珍贵。舌尖的记忆顽固而持久,那混合着炭火、孜然、羊油和馕饼焦香的复杂气味,会像一根线,时时牵引着你,回到那条喧闹小巷深处,那个烟火气十足、充满生命力的维吾尔族小馆子。它不完美,却无比真实,是钢筋水泥城市里,一口就能咬到的、活色生香的新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