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着小雨,我沿着老街闲逛,拐角处飘来一阵熟悉的香气——是刚出炉的油条混着豆浆的味道,瞬间勾起我的童年回忆。祥德斋早点铺就在那儿,一个不起眼的小门面,招牌上斑驳的漆写着“早餐与午餐”,门帘后总挤着三五桌客人,热腾腾的蒸汽从厨房窗口溢出,像是把整条街都裹在暖意里。店主老张头是个六十来岁的老师傅,说话带点乡音,每次见我进门就咧嘴笑:“来啦?今儿尝尝新出的豆沙包!”这地方不大,却有种魔力,让人一坐就是半天,忘掉城市的喧嚣。
说到早餐,祥德斋的菜单简单却扎实,从清晨六点开张就忙个不停。我最爱他们的手工包子,面团发酵得恰到好处,咬一口软糯带劲,馅料是秘制的猪肉白菜,肥瘦相间,汁水饱满,不像别家干巴巴的。老张头说这配方传了三代,用的是本地农场的新鲜食材,每天凌晨四点他亲自和面,确保每笼包子都带着温度上桌。配上一碗现磨的豆浆,不加糖也能喝出豆子的清甜,那是机器磨不出的醇厚。还有油条,金黄酥脆,掰开时咔嚓作响,蘸点酱油或泡在粥里,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。这些看似普通的早点,藏着匠人的心思——老张头总念叨:“吃食得用心做,客人吃得舒服,日子才过得去。”
午餐时分,铺子更热闹了,菜单转向热炒和汤面,但那份家常味没变。推荐他们的招牌牛肉面,汤底熬足八小时,牛骨和香料慢炖出浓郁奶白,面条是手工拉的,筋道弹牙,上面铺满薄切牛肉片,入口即化。记得有次带朋友来,他尝了一口就瞪大眼:“这比米其林还实在!”另一道必尝是炒饭,用隔夜饭炒的,粒粒分明,加了虾仁、青豆和自家腌的腊肉,火候掌控得妙,焦香不腻。老张头的儿子小张现在掌勺,小伙子学过几年厨艺,但坚持用父亲的老法子,他说:“快餐店图快,咱图的是回味。”午餐时,铺子里常飘着闲聊声,工薪族、学生、老人围坐一桌,边吃边唠家常,食物成了连接人心的纽带。
祥德斋的魅力不止在味道,更在那份人情味。老张头年轻时在国营食堂干过,后来下岗开了这铺子,一守就是三十年。他跟我聊起过困难日子——食材涨价、客流减少,但他从没偷工减料。“做吃食就是做良心,”他总说,“客人吃出幸福,我就值了。”铺子墙上贴满老照片,记录着街坊的变迁,一张泛黄的合影里,还是小伙子的老张头站在灶台前,眼神坚定。现在,小张接班了,但父子俩每周都去菜市场挑菜,确保新鲜。这份坚持让祥德斋不只是个填饱肚子的地方,而是社区的记忆锚点。每次去,我总想起爷爷的话:“好馆子不在装潢,在人心。”吃一口热包子,喝一勺暖汤,生活的小确幸就在其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