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福如樓的那一刻,仿佛时间倒流了三十年。那扇雕花的木门吱呀作响,空气中弥漫着老火汤的醇香和炸物的微焦气息,让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。这家藏在香港中环小巷的粤菜馆,从我爷爷那辈就开着,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诉说着上世纪的风云——老厨师们戴着瓜皮帽,在炉火前挥汗如雨。粤菜的精髓,不就在这烟火气里吗?它不是简单的吃食,而是一场舌尖上的历史课,每一口都嚼得出岭南人的韧劲和智慧。
坐下来点菜时,我习惯性地先要一份烧鹅。福如樓的招牌菜,外皮金黄酥脆得能听见“咔嚓”声,内里的鹅肉却嫩得入口即化,汁水丰盈得滴在盘子上。老板老陈笑着说,这是祖传秘方:选肥瘦相间的清远鹅,用荔枝木慢烤三小时,火候全靠几十年经验把控。现代人总追求快捷,可粤菜偏偏反其道而行——它讲究“慢工出细活”,就像那碗炖足六小时的陈皮鸭汤,汤清味浓,喝下去浑身暖洋洋的,仿佛能抚平都市生活的浮躁。这种坚持,不是守旧,而是对传统的敬畏。
点心时间总让我格外期待。虾饺皮薄如纸,透出粉嫩的虾仁,蘸点陈醋一咬,鲜甜在嘴里爆开;叉烧包的酥皮层层叠叠,甜咸交织得恰到好处。福如樓的点心师傅是个七十岁的老阿伯,他边包边唠叨:“年轻人啊,别小看这手艺。粤菜点心讲究‘形、色、香、味’,缺一不可。你看这凤爪,先用豉汁腌透,再蒸到软糯,功夫都在细节里。”听着他的话,我突然明白,这些看似简单的菜式,其实是岭南文化的密码——它们融合了中原的精致和南洋的奔放,就像广州这座城,包容中藏着锋芒。
餐后,我常点一碟姜汁撞奶作结。那柔滑的奶冻配上辛辣的姜汁,冰火交融的滋味,总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祖母来吃的场景。她总说:“食在广州,厨出凤城。”福如樓的菜,不单是填饱肚子,更是情感的纽带。如今快节奏社会里,这样的小馆子越来越少,但它们守护的不仅是味道,还有那份“人情味”——老板记得熟客的口味,厨师会为生病的老主顾熬一锅粥。或许,这就是粤菜的魅力:在烟火中沉淀智慧,让美味成为生活的锚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