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搬到温哥华那会儿,我站在超市货架前发呆,手里攥着一张购物清单,全是家乡才有的调料——老抽、豆瓣酱、绍兴黄酒。货架上全是看不懂的英文标签,连个酱油瓶都找不着。那种挫败感,像被扔进陌生海域的鱼。后来朋友带我去唐人街的华人生活馆,推门进去的瞬间,熟悉的语言、热腾腾的包子香气、货架上堆满的豆腐乳和王致和腐乳,差点让我掉眼泪。这不是个简单的商店,是个扎根在异国的避风港。
华人生活馆的魔力,在于它把“生存”变成了“生活”。就拿买菜来说,西人超市的亚洲食材区永远缺货,价格还贵得离谱。但走进任何一家连锁的华人生活馆,比如大统华或丰泰,冷藏柜里摆着凌晨空运来的活鱼活虾,蔬菜区有刚从农场摘的茭白和空心菜,连冷冻柜都塞满手工水饺和汤圆。我常去的列治文分店,收银员阿姨会笑着提醒:“今天鲈鱼特价,清蒸最鲜嘞!”这种细节,省了跑三四个店的折腾,更省了想家的心酸。
更贴心的是那些隐形服务。去年冬天我妈来探亲,咳嗽一直没好。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生活馆的中药柜台,坐诊的老中医把脉后开了方子,当场抓药研磨,还嘱咐我加冰糖炖梨。两周后症状全消,比去诊所排队省了上百加元。类似的便利比比皆是:汇款柜台能直接转账回国,汇率比银行划算;角落里的书架上堆着中文报纸和移民指南,新来的留学生常聚在那儿交换租房信息。生活馆像个微型社会,把琐碎难题都打包解决了。
文化脐带在这里从未切断。春节时生活馆挂满灯笼,舞狮队敲锣打鼓穿过走道,派发免费年糕的摊位前排长队。中秋节前,师傅现场教做月饼,面团沾满手粉的孩子们咯咯笑。上周我去参加他们的免费粤语班,教室挤满不同年龄的人——有白发老人复习乡音,有年轻父母带孩子学童谣。老师用“饮茶食包”这种生活场景教学,比语言学校的刻板课程生动十倍。这些活动不赚钱,但让漂泊的心落了地。
真正让我感慨的是生活馆的“社区雷达”。疫情期间口罩紧缺,老板娘发动老乡从国内运货,以成本价卖给老人;去年山火肆虐,他们腾出仓库收留撤离家庭,还组织志愿者送餐。这种互助网络,官方机构永远复制不来。现在每次踏进生活馆,闻着卤肉饭的香气,听见此起彼伏的普通话、粤语、闽南语,就觉得加拿大再冷的冬天也有暖意。它教会我:移民不是孤军奋战,而是带着整个故乡的重量,在异国长出新的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