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刷器在车窗上划出扇形轨迹的时候,我正拐进列治文一个不起眼的商业广场。空气里那股熟悉的、混合着生鲜水产和烘焙点心的复杂气味,隔着玻璃窗就隐隐透进来。推开门,嘈杂又亲切的声浪扑面而来——粤语、普通话、英语,甚至夹杂着几句吴侬软语,收银台前排队的阿姨正用流利的英文和店员确认着账单。这里不是传统的唐人街,更像是散落在加拿大各个城市角落里的某种社区心脏——华人生活馆。它远不止是一间超市。
那些初抵加国的日子,记忆最深的是在零下二十度的风雪里,攥着一张写满英文的购物清单,茫然地站在巨型西人超市的货架间,只为找一瓶老抽。货架上琳琅满目,却没有一个熟悉的方块字。后来,朋友把我领进了这样一家生活馆。那一刻,看到冰柜里整整齐齐码着的广东菜心、豆苗,货架上堆成小山的东北大米、珠江桥牌生抽,甚至角落里挂着的腊肠、冬菇,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才“咚”地一声落了地。这里卖的哪里只是柴米油盐?分明是安放惶惑与乡愁的锚点。
时间久了,才品出这“一站式”三个字的千钧重量。它远远超出了“购物便利”的范畴。老林每周雷打不动来取女儿从国内网购寄到这里代收的包裹,从孩子的绘本到老伴儿的降压药,生活馆后仓那排铁架子上,堆叠着无数个跨洋牵挂的故事。隔壁新搬来的小夫妻,正低声向柜台后的陈太咨询着哪家移民顾问口碑好,陈太熟练地从抽屉里抽出几张名片,又提醒他们别忘了下个月续枫叶卡的时间节点。角落里,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围着小桌,喝着免费供应的热茶,用乡音大声讨论着社区中心新开的太极班时间。汇款柜台前,刚拿到第一份工资的留学生,正小心翼翼地把加元换成人民币,准备汇给老家的父母。空气里弥漫的,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烟火气,是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的踏实感。
最让人心头一热的,是那些无需言说的默契。收银台的玻璃板下,压着几张略显陈旧的纸条,上面是手写的本地水电工、通渠师傅、开锁匠的电话,旁边还用红笔标注着“国语/粤语服务”。冰柜里,除了常见的速冻点心,某个角落总备着几盒手工的宁波汤圆或北方水饺,那是某个社区阿姨的手艺,寄托着对同乡胃口的体贴。农历新年前夕,生活馆会化身小型年货庙会,春联福字、利是封、甚至祭祖用的香烛金纸都一应俱全。店员会默契地问一句:“今年要几号的烧猪?” 这份对岁时节令的执着,是对文化根脉最深情的守护。
它像一棵根系庞杂的大树,在异乡的土壤里顽强生长,枝干伸向生活的每个缝隙。这里能找到蒙特利尔找不到的绍兴黄酒,也能打听到多伦多某个口碑极佳的家庭医生。它不华丽,货架可能略显拥挤,地面或许不够锃亮,但它有一种粗粝的、旺盛的生命力。每一个走进来的人,无论是为了一瓶家乡的腐乳,还是为了给孩子找个靠谱的中文补习老师,抑或是仅仅想听听久违的乡音,都能在这里被稳稳接住。它无声地宣告:在这里,你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,好好生活下去。冷藏柜里码放整齐的冬瓜块旁边,或许就静静躺着几张社区中秋晚会的宣传单。这种奇妙的混杂,正是新大陆上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