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家门,邮箱里那叠五颜六色的纸张总是最先抓住我的目光。在温哥华住了十二年,每周四雷打不动翻找华人超市Flyer的习惯,早已成了刻进骨子里的生活仪式。这些油墨印制的促销单,远不止是商品折扣清单,更像是飘洋过海的味觉地图——当大统华的豆腐标上红底白字的特价,或是丰泰的活鱼突然买一送一,整条街的华人主妇们都会默契地调整本周的菜篮子计划。
十年前初到多伦多时,我总诧异于这些Flyer惊人的精准度。春节前必有冷冻年糕和利是糖组合装,端午临近时粽子礼盒早早霸占头版,连立秋该炖什么汤料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后来在唐人街杂货店和老板娘混熟了才懂门道:超市买手们会拿着社区人口数据本,对照着农历节气调整档期。去年冬至前,大统华甚至推出\隔周竟看见货架出现\买烤麸送迷你花雕\的搭配,超市经理笑着承认收到二十多位顾客建议。
撕下这周的最后一页Flyer,冰箱已被各色特价食材塞得满满当当。明早要用$0.99/磅的冬瓜煲老火汤,冰格里冻着半价抢到的云吞皮。窗台上那盆用积分换的富贵竹抽出新芽时,突然想起初来那年,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夜攥着Flyer找打折火锅料的狼狈。此刻灶上飘着的当归香气里,折价券早已不仅是省钱工具,更像是缝补乡愁的针脚——用油墨印制的方寸之地,竟神奇地让太平洋两岸的烟火气在此相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