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周三前后,公寓大堂的信箱或者超市入口那摞传单,就成了我的必争之地。那薄薄几张纸,油墨味混着海鲜档若有似无的腥气,可不仅仅是个摆设。翻得多了,我慢慢咂摸出点味道,这玩意儿用好了,真能省下不少真金白银。这可不是什么高深理论,就是日积月累的柴米油盐里悟出来的。
别光盯着传单首页那些大图片和“震撼特价”的标题。那些往往是吸引你眼球的“钩子”,真正的好东西,常常藏在犄角旮旯或者字体小得需要眯眼看的豆腐块里。重点看那些你日常必需的基础食材:大米、面粉、食用油、鸡蛋、牛奶(或者豆浆)、常用调味料(酱油、醋、蚝油)。这些是刚需,消耗量大,价格浮动也明显。当看到常买的5公斤装茉莉香米从平时的十几块降到个位数,或者某品牌酱油买一送一,别犹豫,这就是该出手囤点货的信号。记住,省钱的核心是买“需要”的便宜,而不是买“便宜”的。
传单上的生鲜特价,绝对是重头戏,但也最需要火眼金睛。看到“特价活鱼”、“新鲜走地鸡”这类,先别兴奋过头。一定要看清旁边那行小字标明的“规格”或“品种”。比如“特价活鱼 $1.99/lb”,下面一行小字可能写着“约 1.5-2lb/条”。这意味着你很可能买不到小于1.5磅的鱼,最终单价就上去了。还有“新鲜走地鸡”,看清楚是整鸡、鸡腿还是鸡翅?价格差异很大。更关键的是,要观察日期!生鲜特价品,尤其是临近保质期的(比如当天的肉类、隔天的面包),折扣会很深,但必须确保你买回去能在短时间内消耗掉,否则就是浪费。我常在周末下午快打烊前去,那时一些当天必须清货的蔬菜水果,价格能低到让你偷笑。
传单看熟了,你会隐约感觉到超市的“折扣周期”。比如,某些绿叶蔬菜(像菜心、芥蓝)通常在周三或周四上新货时价格最坚挺,到了周末尾声,为了清库存,价格就会松动。肉类,尤其是猪肉部位(梅头、五花、排骨)和整鸡,促销周期也相对固定,多留意几周就能摸清规律。华人超市的节日性非常强,中秋前的月饼原料、春节前的腊味干货、端午前的粽子叶糯米,提前一两周甚至更早就会在传单预热,这时候的价格往往比节日当周更有优势,选择也多。
传单不是独立存在的,它是你省钱组合拳的一部分!第一,善用超市会员卡。很多华人超市的会员价和传单特价是分开的,有时能叠加。结账时一定主动出示会员卡,别不好意思。第二,关注超市APP或微信群。一些“仅限线上”的优惠券或“暗号”特价,不会印在纸质传单上,但力度可能更大。第三,Price Match(价格匹配)。这是个大杀器!如果其他大型超市(比如西人超市No Frills, Food Basics或另一家华人超市)的同款商品(品牌、规格、包装一模一样)在当周有更低的传单价格,大胆出示那家超市的传单(手机存图也行),收银员通常会给你匹配低价。这招用在粮油、调料、包装食品上尤其有效。
传单里也藏着“甜蜜的陷阱”。最常见的就是“捆绑销售”和“低价引流”。比如“XX品牌蚝油 $1.99(需购买满$20其他商品)”,这$1.99的蚝油就是个诱饵,目的是让你为了达到$20门槛而多买计划外的东西。还有那些印得特别显眼的“超低价”商品,比如$0.99一大袋的橙子,但当你兴冲冲跑去,发现要么品质极差(个头小、表皮破损),要么已经售罄,店员会“热情”推荐你买另一款贵得多的。这种时候,保持清醒,别为了捡芝麻丢了西瓜。看到超乎寻常的低价,先打个问号。
最后,省钱是门生活艺术,不是抠门。通过研究传单,了解行情,在价格低点时购入必需品,避免在价格高峰时被动消费,长期下来绝对可观。这过程里,你还不知不觉摸清了超市的“脾气”,知道哪家的菜更新鲜,哪家的肉部位切得好,哪家的干货性价比高。这些信息,可比省下的几块钱更值钱。下次拿到传单,别急着扔,花几分钟琢磨琢磨,它可能就是你这周餐桌丰盛又实惠的关键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