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开安博电视盒包装的那一刻,塑料膜撕开的脆响和崭新的电子设备气息扑面而来。遥控器握在手里沉甸甸的,磨砂质感很舒服,比想象中多了两颗自定义快捷键。我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操作,阳光能看清HDMI接口上细小的英文标识——这种细节往往决定安装成败。
连接电视的过程像在玩立体拼图。电源适配器插口藏在盒子侧面的凹槽里,HDMI线必须听到\咔哒\声才算到位。老电视用户记得备好转接头,我那台2012年的索尼就用了HDMI转AV的铜环转换器,画面会损失些锐度但还能用。最惊喜的是网线接口旁藏着USB扩展口,接上旧硬盘立刻弹出影视库目录,连格式转换都省了。
网络配置才是重头戏。WiFi连接时我犯了低级错误,5GHz频段信号满格却卡在缓冲界面,切回2.4GHz瞬间流畅。后来才明白金属电视柜会屏蔽高频信号,把盒子移到木质茶几上问题迎刃而解。路由器后台设置也有讲究,把电视盒的MAC地址加入QoS白名单后,4K视频再没出现过马赛克。
首次登陆账号需要点耐心。邮箱验证码总被归到垃圾邮件,改用手机注册快得多。主界面推荐的热门剧集带缩略图预览功能,指尖在遥控器触控区滑动时,能感受到细微的震动反馈。测试点播《奥本海默》时特意观察暗场细节,窗帘褶皱处的噪点控制比预期好,但暗部色阶仍有断层——这价位不能奢求OLED级别的表现。
两周用下来最实用是语音搜索键。按住说\周星驰1990年代电影\,三秒内跳出《赌侠》《逃学威龙》系列。自定义收藏夹里建了\老港片\分类,每次打开自动续播上次的《东邪西毒》。凌晨看球赛发现隐藏技巧:双击菜单键可切换解说语言,粤语评述比普通话版生动得多。
影视库的资源分类像迷宫探险。欧美剧专区按播出年份和IMDb评分双重排序,意外翻出1995年的《X档案》修复版。纪录片频道里BBC自然史系列自带中英双语字幕,暂停时能显示生物拉丁学名。不过某些冷门艺术片需要手动输入英文原名才能搜到,这大概是小众用户的代价。
现在周末最享受窝在沙发里的仪式感:窗帘半合,盒子呼吸灯在昏暗里泛着幽蓝,杜比音效下暴雨声从天花板角落倾泻而下。上次有这种沉浸感还是二十年前租录像带的年代,科技终究让客厅重新成了魔法城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