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在桃園機場看著國泰航空的貴賓室入口,總會想起十年前第一次用Asia Miles換到商務艙的悸動。那趟東京之旅,用平日刷卡累積的點數換來平躺座位和日式便當,從此里程遊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這些年試過十幾張標榜累積里數的信用卡,有些真的讓人驚艷,有些則藏著魔鬼條款。
累積飛行里數最忌諱撒網捕魚。早年我同時握著五張航空聯名卡,每張刷一點,結果每張都達不到免年費門檻。真正有效的是「三卡策略」:一張日常消費主力卡,專攻無腦刷;一張高回饋專項卡,鎖定特定消費;再加一張彈性轉點卡,當作安全網。
主力卡首推國泰世華CUBE卡,它像變形蟲般能切換權益方案。在「趣旅行」模式下,外幣消費每20元累積1亞洲萬里通里數,超市影音等日常開銷也計入。關鍵是它把點數直接灌進你的Asia Miles帳戶,省去手動轉換的麻煩。上個月在Costco買奶粉尿布刷了兩萬多,里程自動入帳的提示音響起時,確實有種微小成就感。
但遇到大額消費時,我會抽出皮夾深處那張金屬卡。美國運通簽帳白金卡每年要付近兩萬元年費,但當你要刷三十萬裝潢費時,它給的1.5元=1里數比例瞬間值回票價。更別說附帶的機場接送和貴賓室,去年帶家人去沖繩,四趟接送服務就抵掉大半卡費。這張卡像狙擊槍,看準時機出手才能發揮最大效益。
至於點數轉移卡,匯豐旅人卡是我的救火隊。當主力卡遇上百貨週年慶爆刷,超出每月回饋上限的消費就靠它接手。每20元累積1點旅人金幣,能按1:1轉進Asia Miles。最實用的是它能接收其他點數平台的轉入,像PChome聯名卡累積的P幣都能匯進來變里程,避免零碎點數在角落發霉。
玩里程最怕兩種陷阱:一是高回饋伴隨低轉換率,某銀行標榜消費10元=1里程,細看才發現要5000點才能轉換,零頭全被吃掉;二是限期失效條款,曾有銀行規定三年未兌換就歸零。現在我手機設每年12月鬧鐘,定時清點里程庫存。
最近把策略教給剛出社會的表弟,他去年用主力卡繳保險費、專項卡刷公司出差機票,加上新戶禮竟湊出兩張香港經濟艙。在維港夜景前傳給我的照片裡,他舉著蘭芳園絲襪奶茶笑得像贏得世界冠軍。里程遊戲的本質或許在此——把生活開支釀成旅行的甜。
評論:
看完立刻翻出抽屜裡的CUBE卡重新激活!想問超市消費包含全聯嗎?上個月刷了兩萬多居然忘了切換權益方案
美國運通那張真的推爆!去年刷了兩百萬裝潢費換到四張商務艙,但建議等新戶禮加碼時再辦,開卡禮多拿五萬里數超補血
作者沒提到家庭卡策略?我家水電瓦斯都用太太附卡刷,集中火力累積主卡里程,比各刷各的效率高兩倍
里程小白求救!現在Asia Miles換短程線越來越難,是不是該轉戰華航或長榮計畫?
這篇根本台灣版點數煉金術。不過提醒大家,匯豐旅人卡轉點要收手續費,小額轉帳很吃虧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