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身邊幾個朋友都在聊Grantit,說急用錢時手指點幾下就搞定,搞得我也心癢癢。但這種新興的線上借貸平台,真的靠譜嗎?我花了兩週時間爬遍論壇、臉書社團,甚至自己試用一輪,挖出些連官方都沒講清楚的眉角。
先講申請流程吧。註冊當下確實爽快,用手機拍身分證加臉部辨識,五分鐘內完成認證。但魔鬼藏在細節裡——它會默默讀取你的手機使用習慣。我故意用舊手機測試,發現如果常用金融類APP或常逛購物網站,給的額度硬是比乾淨的新機高出三成。有位網友更絕,把FB大頭貼換成西裝照,額度直接跳兩級,這演算法比相親還看外表啊!
放款速度是最大賣點。凌晨三點申請,睜眼就看到戶頭多八萬塊,堪比魔法。不過這便利有代價,我算過實際年利率,宣傳寫的「1.08%起」根本是童話故事。首次借款若選三期還,加上手續費和帳管費,年利率直逼25%,跟信用卡循環利息有得拚。更坑的是提前還款照收全額利息,有苦主借十萬用三天就還,照樣付兩千多塊利息,氣到在PTT發文附收據佐證。
催收機制也兩極。準時還款的人會收到貼圖問候,但遲繳半天立刻變臉。同事阿凱手機忘開靜音,早上七點就被語音電話轟炸,對方還能精準說出他公司附近的超商地址,嚇得他立刻跑去ATM。不過也有暖心案例,護理師小敏疫情時被減薪,客服主動把十二期延成二十四期,免收違約金。
真正要警惕的是「隱形聯徵」。我查了服務條款第17條小字,發現它跟五間銀行共享遲繳紀錄。網友@台南陳先生爆料,他只在Grantit遲繳兩天,半年後申請房貸時被銀行砍額度,信貸員私下透露:「聯徵註記看到小額貸頻繁動用紀錄」。
到底適不適合用?我的結論很現實:臨時要付醫藥費或修車費可以應急,但絕對別借來投資或購物。真要借記得三招自保:第一,用「試算功能」按到底,確認總還款金額再簽約;第二,綁定專用帳戶,避免它掃到你其他存款;第三,還清後立刻關閉「預核准額度」,否則系統會不斷誘惑你再借。
這種金融服務像把雙面刃,砍斷燃眉之急的繩索,也可能割傷未來信用。那天看到戒賭社團有人PO文:「Grantit五分鐘給十萬,比找地下錢莊更可怕」,螢幕藍光映在我臉上,突然覺得這便利好刺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