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前在新加坡工作時辦了人生第一張DBS信用卡,當時只覺得那隻紅色獅子標誌挺醒目。回台灣後發現DBS在本地市場深耕得超乎預期,從機場貴賓室到超商咖啡,這張塑膠片悄悄滲透我的消費軌跡。上個月整理皮夾裡七張信用卡,赫然發現DBS那張磨損最嚴重——不是因為材質差,是使用頻率實在太高。
最近幫表弟研究學生卡,重新翻出DBS官網細看條款才驚覺,當年根本沒發揮這張卡三成功力。那些藏在附約裡的隱形福利,像是海外醫療支援、購物保障延長,根本是出國血拼族的金鐘罩。更別說去年在PChome刷三萬買相機,靠Live Fresh卡拿滿5%回饋,現金直接折抵下期帳單的爽感。
講到現金回饋陷阱,多數人栽在「排除項目」這關。去年三月在Costco搬了整車衛生紙,結帳時瀟灑掏出DBS卡,月底對帳才發現批發賣場根本不算在一般消費。後來學乖了,把卡別功能拆解清楚:買菜用Yuu聯名卡賺超市10%、追劇用Live Fresh卡拿影音平台15%、連繳稅都偷渡到DBS帳戶賺0.3%無痛回血。
申請技巧藏著魔鬼細節。同事阿凱上個月被拒件,氣沖沖說年薪八十萬居然沒過。陪他打給客服才發現問題出在職業欄填「自由接案者」,銀行系統自動歸類高風險族群。重新補上設計公司合作證明,三天後核卡額度還多給十萬。要提醒的是,DBS很吃往來黏著度,我當年從星展豐盛理財帳戶扣繳卡費,額度直接跳兩級。
這張卡最殺的其實是點數生態系。去年用20萬點換長榮歐盟來回票,官網定價四萬二,點數價值飆到每點0.7元。關鍵在「轉點時機」——當DBS官網推出30%加贈活動時轉進亞洲萬里通,等於變相打七折。最近更發現點數能折抵星展房屋貸利息,雖然比例普通,但對背房貸的人簡直是救命稻草。
說實話,DBS卡未必適合所有人。習慣在傳統市場付現的阿嬤級消費者,硬辦這張只是徒增年費困擾。但如果你符合以下特徵:每月網購破萬、一年飛兩趟海外、願意花半小時研究權益規則,這張卡的槓桿效益會超乎想像。上週看到帳單嚇一跳,今年光現金回饋就累積兩萬三,足夠帶全家去礁溪泡三天溫泉。
最後給個血淚建議:千萬別被「首刷禮」迷惑。當初為拿藍牙耳機硬湊五萬消費,結果在百貨公司買了根本用不到的按摩椅墊。真正該盯緊的是「長期持有價值」——像DBS每年固定續卡禮送機場接送,對我這種出差狗來說,比什麼行李箱實用十倍。
評論:
看完馬上查我的Live Fresh卡權益,才發現影音平台15%只到年底!該把明年Netflix年費提前續了
學生黨哭哭,DBS基本款也要年收入20萬門檻,求推薦無收入證明也能辦的現金回饋卡
第5段點數換機票太神!但常看到亞萬票被搶光,不曉得換新航KrisFlyer會不會比較好換?
上個月在日本刷DBS被收3%手續費,不是說海外2.5%嗎?原來百貨公司退稅櫃檯刷卡算跨境消費
求問隱藏技能!辦卡時勾選「電子帳單」居然終身免年費,業務完全沒提這招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