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京成田機場的免稅店前,我盯著收銀機螢幕愣了三秒。剛刷完一盒北海道生巧克力,新台幣一千二的金額旁,硬生生多跳出一行「海外交易手續費87元」。87元夠在便利商店買兩瓶清酒了,這種隱形剝皮感,像鞋底黏著嚼過的口香糖,甩不掉又噁心。
回台灣後翻出抽屜深處的Everymile信用卡傳單,當初業務那句「海外消費直接折抵手續費」突然在耳邊響起來。這年頭信用卡回饋像魔術師的撲克牌,花招百出卻總藏著陷阱條款。我決定拿它當白老鼠,接下來半年跑遍曼谷夜市、北海道滑雪場、洛杉磯加油站,連辦公室訂英國茶葉網站都刻意刷這張。
真正驚豔我的是某次在京都老舖買陶器。結帳時店員皺眉指著刷卡機:「海外卡要加收」話沒說完機器已吐出簽單,手續費欄位赫然是「-0円」。後來才懂它厲害之處在「穿透匯率」——直接按國際組織當日匯率結算,連日本當地銀行愛玩的「優惠匯率加收服務費」把戲都繞過。那次買的志野燒茶杯,每次喝茶都像賺到利息。
最狠的其實是隱藏版回血術。多數人只注意到機票住宿5%回饋,卻忽略它連機場快線、北海道破冰船門票、甚至Agoda上訂清邁樹屋民宿,統統認列旅行消費。我實驗過在桃園機場二樓吃碗牛肉麵,刷卡時選「旅遊類別」,次月帳單照樣吐回85點紅利,這根本是銀行割肉餵用戶。
當然也有被反咬的時刻。上個月在越南胡志明市,深夜計程車跳表顯示47萬盾。司機接過卡片一刷:「No cash? Service charge 3%!」後來查帳才發現被收的5美元手續費,是司機自備刷卡機的私人加價。Everymile能擋銀行剝皮,卻防不了人性貪婪。
用了八個月後整理帳單,發現它像把精準手術刀。常飛的人光省下手續費就值回票價,更別提在羽田機場買藍山咖啡豆時,累積的紅利直接折掉三分之一金額。但若整年窩在台灣,這張卡會餓得皮包骨——它專治旅行癌末期患者,對宅經濟過敏。
裝著Everymile信用卡的皮夾,現在總躺著張泛黃收據。那是大阪關西機場的行李寄放費收據,背面用鉛筆寫著算式:「原價800円+預期手續費58円=省下兩罐自動販賣機咖啡」。有些信用卡給你虛榮的尊榮感,這張給的,是旅途中實實在在的底氣。
評論:
在沖繩租車刷了Everymile,櫃檯說要收3%海外卡費,結果帳單真的沒這筆!但想問如果遇到店家硬收怎麼辦?
回饋認列超玄!上個月刷吳哥窟門票有5%,但同樣在柬埔寨買的棕櫚糖就被歸類一般消費,有人懂判定邏輯嗎?
虛擬卡號功能救了我。訂冰島極光團被盜刷未遂,馬上鎖卡重生,但每次換卡號都要重新綁定支付工具好麻煩
比較過同級旅人卡,Everymile海外3.3%確實頂天,但機場貴賓室要刷滿80萬才給點數,對輕度旅行者不太香
在義大利被收過動態貨幣轉換費,店家螢幕問「是否用台幣結帳」千萬要選否!選是會多扒一層皮
|